《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本身已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香港要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人才培育顯得尤為重要。規劃綱要亦提出,鼓勵粵港澳高校合作交流、共建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推動科研成果分享及商品化、推動香港學校與大灣區內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為此,本港教育界人士均對香港與內地共同推動教育發展感到樂觀,並希望特區政府制訂政策,共同打造大灣區優質教育圈。 香港商報記者 黃雪峰
設立「大灣區校網」
何漢權
若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大灣區,就離不開一流的教育體系。規劃綱要就此提出了多項措施,為香港與內地的教育界指明了方向。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接受本報訪問時直言,今次由國家推出政策,相信可改善過去雖然多元發展卻各自為政的局面,故對大灣區的教育前景感到樂觀。他希望香港與內地可以組成促進大灣區教育發展的委員會,成員包括行內的專業人士,一起討論教育原則、教育方法、教育內涵等議題,從大局方面進行審視。
何漢權認為,粵港澳可以建立優質的教育互動圈,進行恒常性交流。他表示,大灣區包含9個內地城市、2個特區,各有優勢及特色,由於現時交通便利,有條件設立「大灣區校網」,每個地方至少設置1間成員學校,只要11間學校各自撥出部分款項,再加上向各自所屬的地區政府申請資助,相關金額將會相當可觀,足以舉辦各項定期的專題研究、教育論壇等活動,甚至可以邀請國際知名的專家學者主持演講,或組織國外考察團,觀摩其他灣區的教育經驗。
發揮港教育科研優勢
何漢權深信,隨大灣區教育融合,將可帶來對流作用,有助提升香港在大灣區內、國家、甚至全球的定位與角色。對於大專院校近年積極到內地開設分校,他認為是順應了新時代變化,且十分認同。因為香港在教育方面具有優勢,體現了中西文化匯聚的特色,在教育發展上算是捷足先登,相信香港可以發揮作用,將成功的教學經驗、辦學經驗帶進去,達致「香港所長為大灣區所用,大灣區所長為香港所用」的效果。他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提出具體方案及投入更多資源,鼓勵更多學生及青少年到內地工作、創業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黃錦良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亦認同香港可發揮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優勢,為大灣區發展貢獻自身力量。在高等教育方面,本港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等都位於世界著名大學排名前列,科研力量雄厚。它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直與內地著名高校交流合作,建立高校聯盟,嘗試合作辦學甚至獨立辦學,而規劃綱要則從頂層制度設計上形成政策通道,為兩地大學交流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他認為,規劃綱要的出台鼓勵了粵港澳三方合作辦學,支持高校聯盟發揮作用,實施靈活的交換生制度,將可使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在現有基礎上跨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大灣區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資源保障,形容這是歷史的機遇,也是時代的需要。
鼓勵灣區
多建姊妹校
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基礎教育交流合作,鼓勵粵港澳三地中小學校結為「姊妹學校」,在廣東建設港澳子弟學校或設立港澳兒童班,並提供寄宿服務,黃錦良認為有關措施對香港中小學校和幼稚園教育是難得的利好消息。他說,教育局努力推動締結「姊妹學校」計劃,增強中小學生的國情教育及國家觀念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而在過程中,三地學校的校務管理、課程設置、教學經驗亦可以得到交流,香港學校的校本管理、國際視野和英文優勢獲得凸顯。
黃錦良指,跨境學童和內地港人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一直是香港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因為跨境學童人數龐大,在內地就讀的港人子女,難以享受義務教育的福利,故建立政府津貼的港人子弟學校,採用與香港課程銜接的教材,聘用香港教師授課,一直是社會普遍期待。他認為,規劃綱要提出的針對性的政策安排,也是建設優質生活圈的重要措施之一。
香港科技大学
灣區教育交流合作前景廣闊
規劃綱要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指明方向,社會各界均翹首以待。事實上,香港一直與內地在教育方面保持合作,在合作辦學、學生交流、科研合作、職業專才教育等多個範疇均取得良好進展。香港多所專上院校近年均積極在內地城市辦學,為大灣區教育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未來,兩地尤其是大灣區內教育交流合作有廣闊的前景。
香港乃大灣區教育樞紐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擁有世界級的優質大學,是灣區內的教育樞紐。在本地8所資助大學中,三所在2019年Quacquarelli Symonds(QS)世界大學排名躋身全球前50位,在2019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前10位;三所新晉大學亦躋身2019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年輕大學前20位。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於2017年《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榜包辦冠亞位置;香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於2018年連續第九年獲《經濟學人》評為亞洲之冠;而香港大學牙醫學院連續三度獲QS評為全球第一牙醫學府。
事實上,香港多所專上院校均已在大灣區城市開設分校。例如,浸會大學早在十多年前已與北京師範大學於珠海開辦「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成為首間兩地合辦大學;中文大學於2009年起研究在深圳設立校舍,並於2011年決定和深圳大學合辦香港中大深圳分校,最終該校於2014年正式創校;科技大學亦計劃於廣州開設校園。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港生灣區生活學習便利
為方便香港學生在內地學習、就業和生活,內地亦採取了多種舉措。國家教育部於2017年推出的簽發就業報到證政策,為在內地高校畢業並有志在內地工作的香港學生提供更大便利,讓他們在計劃畢業後的就業安排時可擁有更多選擇,方便在內地求職就業。政府部門則明確規定內地高校和相關部門必須一視同仁招收、培養、管理和服務港澳學生,以保障港澳學生的權益,並增加在內地高校就讀的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名額和金額。
另一方面,深圳由2017年開始推行港籍學童可在當地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申請參加積分入學,與當地學童同等待遇。根據廣東省教育廳提供的資料,大灣區9市中,深圳、珠海、中山、惠州、佛山及東莞等城市均已讓港籍學童享有與當地學生同等待遇,可以「積分入學」或「就近入學」方式入讀當地公辦學校。
近年本港教育局致力推行姊妹學校計劃,希望為兩地學校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擴大學校網絡,增強了解與溝通,加深認識兩地文化,共同提升教育素質。從2004年至今,本港已有多所學校與北京市、上海市、寧波市、廣東省、四川省、浙江省、福建省的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當中以「粵港姊妹學校計劃」規模最大,佔整體姊妹學校數目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