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葉建明
一場修例風波令香港出現連續不斷的激烈對峙,示威者採取「不合作運動」、「野貓式抗爭」,不斷佔領政府部門,封鎖警察總部和律政司,甚至影響到每年一度的七一慶祝香港回歸活動,並強行佔領立法會,令香港處於動蕩中,負面影響正在逐漸顯現。
示威遊行干擾民生
無休止的示威對旅遊、食肆和零售業的影響十分直接:原定於6月14日至16日在中環海濱舉行的「香港龍舟嘉年華」被迫取消;有旅遊業界人士說,之前兩個星期共有3萬名內地旅客取消來港,較去年同期急跌超過三成,且對酒店業及零售業界引發連鎖效應;有在銅鑼灣一帶開業僅數月的店主表示,這20來天,餐飲店大受影響,原本高朋滿座的飯店,現在門可羅雀,之前預定的餐桌紛紛取消。
香港經濟整體走向並不樂觀,而抗爭者沒完沒了的示威令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特區政府日前公布的數字顯示,香港首季經濟按年增長0.6%,是2009年第三季度以來最差「增幅」。而羅兵咸永道在原來預估今年零售將下跌3%之後,最近又下調這一數字至5%。
抗爭與示威對政府處理香港民生也造成很大困擾。本年度立法會會期所剩無幾,但由於會議遭耽誤,財委會手中尚有數十項議程「大塞車」,特別是涉及民生和教育的項目。如4間醫院擴建或重建項目涉及撥款,如果立法會未能及時通過撥款,那麼,項目可能就會拖後一年上下的時間才能開始實施,令醫療條件的改善延誤。而市民最關注的住房難同樣遭遇延誤,政府提出的「土地共用先導計劃」可以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但仍有不少細節商討會引發爭議。但眼下香港已經「傷筋動骨」經不起折騰,所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說,計劃要等社會氣氛較為寬鬆時再推。他表示,今次計劃延期,或令有潛力參與計劃的大地產商可推出的逾2000個私樓單位未能在中短期內出現,亦令逾4600個公營房屋單位須稍遲才能落成推出。如此拖慢解決公屋和私樓供應不足的步伐,實非港人之福。
目前「野貓式行動」還看不到收手的迹象。對於有心人試圖把事態拖到學校開學以後甚至年底的區議會選舉,我們需要有心理準備。但是,民生問題不能拖延。住房、醫療資源已經欠帳多年,政府須在此時此刻定下心來專心致志梳理民生政策。雖然解決經濟民生問題不能「包治百病」,但它是市民的期待,是社會的普遍訴求,也是社會實現平穩的根基之一。港英時期香港也經歷動蕩,港英政府事後檢討,也逐漸增加民生支出,推出一些社會福利政策。據了解,目前特區政府正在要求各政策局提交建議,就民生經濟等議題,從惠民的角度「重新出發」。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公開表示,未來3年政府會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重點處理房屋問題,全面加強社會各界的聯繫和溝通,特別是青年人,為他們開拓發展空間,增加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這表明政府在痛定思痛後,換一個切口,希望在經濟民生方面實實在在地呼應民意。對此我們予以堅決支持。期待政府盡快走出陰霾,重拾過去兩年有效施政的信心,避免被「野貓式行動」牽鼻子走。相信就像當年「佔中」一樣,示威者「任性」時間一長,很多市民受不了,民意分分鐘逆轉。
從經濟民生入手具優勢
政府從經濟民生入手有效施政,依然具有優勢。
一是社會各界支持。6月30日,香港各界在維園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香港回歸祖國22周年紀念活動,與會者在活動中表達對特區政府的堅定支持。而此前,多名行政會議成員在各個公開場合表示,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一切向前看,盡己所能,貢獻社會。一些民間團體和商會也在媒體上刊發公開信,呼籲市民振奮精神,團結一致,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重新出發。
二是香港經濟根底不錯,坐擁萬億財政儲備,在「當使則使」的情況下,有條件解決一些問題。為此政府要改變小政府、一切由市場主導的舊思維,為市場提振信心,為創科等產業加快輸血步伐,加快增加醫療資源,並為住房難提供短中長期的方案。
三是中央大力支持和香港有經驗應對各種危機。回歸以來香港經歷多場大的風波,最終都化為無形,香港繼續在前進。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亞洲,香港特區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突破「積極不干預」思維下,度過一劫;2003年23條立法爭議和SARS(非典)爆發,也是在中央支持和香港全城努力下,很快扭轉頹勢,之後幾年實現經濟較快增長;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香港在遭遇一段時間的困境後也安然渡過。這表明,香港具有「起死回生」的頑強生命力,無論社會動蕩還是經濟動蕩,只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我們都能跨過這個坎,推動香港進一步發展。
當然,在這努力的過程中,我們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大阪G20峰會上不無諷刺地說:「我們有全球暖化,現在還有全球政治暖化。」香港問題亦如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政府解決問題既要「時不我待」,也需要清楚「欲速不達」,不能踏錯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