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明
當我透過網絡直播,看到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與600餘名師生校友齊聚陸佑堂、面對面展開對話,整個過程充滿了理性的思辨、真誠的表達,我心底湧起的除了敬佩,更有暖意: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
感受到久違的溫暖
自上個月以來,香港的街頭暴力,讓這個城市陷入了巨大的撕裂與狂躁,讓這個原本溫情脈脈的城市即使在炎熱的烈日之下也散發出陣陣寒意。我身邊的很多人都不禁追問:香港到底怎麼了?不論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能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論、討論和辯論?為什麼一定要採用極端甚至是違法的行為進行暴力的表達?而作為社會縮影的大學,顯然也並不平靜:民主牆上的論爭劍拔弩張,校長寓所的師生集會火藥味十足,但是,面對這一切,張翔的選擇是:走出來,以對話的方式。在那天晚上的對話之中,張翔自始至終保持邏輯的理性、態度的真誠,他一方面堅守自己的立場,一方面認真傾聽不同的聲音。這些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正是這份溫暖,收窄了冰冷的分歧、緩和了不同主張之間的矛盾,讓港大的校園趨向平靜。
這份溫暖來自哪裏?答案顯而易見:身為一校之長的張翔,通過坦誠的對話,以真心換真心、以理性換理性,這份坦誠,體現了張翔的智慧和勇氣。
智慧來自思考
智慧來自思考。面對並不友善的各類提問,張翔沒有一味地指責,也沒有高喊空洞的口號,他顯然對自己同部分師生之間分歧的關鍵點了然於胸。他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認為7月1日衝擊立法會的行為暴力,但他的闡述是分享式的,循循善誘,容易理解和接受:「暴力不一定要傷害或殺害人。有人若炸毀大橋,你會怎樣說?那是暴力行為,對吧?」或許,張翔的說法未必能說服所有的師生,但是,沒有人會質疑他認真思考的態度和成果。這一點至關重要:面對與自己對話的年輕人和知識分子,張翔沒有擺出一副說教的面孔、批評的姿態,而是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這份謙卑,贏得了人心。不少網民在直播間留言:「反對者也一定會明白,不是所有人的暴力定義都要跟他們的一樣,張翔有他對暴力的看法,而且有其理據可持,值得尊重」,「張翔作為一名學者及大學校長,不必為了群眾壓力,而放棄自己原本有理可持的判斷,有思考、有立場的校長值得信任。」
勇氣來自坦誠
勇氣來自坦誠。坦誠是什麼?首先是不迴避。前晚的對話,張翔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完全通過預設話題等方式,避開可能讓自己棘手和難堪的話題,但是張翔沒有,正如他所言:矛盾在那裏,迴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敢於直面問題,這就是勇氣。坦誠還在於建設性。我們看到,那晚的對話過程中,不論是張翔還是在場的師生,都在理性的表達中提出了或多或少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顯然,這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正是彌補裂痕的「黏合劑」。對於觀點不同的人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能夠從中汲取合理的養分,這就是一種勇氣。
智慧和勇氣帶來的是溫暖,更是前行的力量。社會的前行與進步,需要團結一心,需要求同存異。很多分歧,縱然意見及判斷有異,但只要是基於事實、基於正義、不違反法律和公德,社會大眾就會理解和尊重。希望張翔的坦誠對話是一個良好的示範和開端!願越來越多這樣的坦誠對話,替代喧囂聲中的刀光劍影和進一步撕裂!讓我們這座城市,重現平和理性、攜手前行的真誠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