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百年“大鍾樓”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9-08-14
来源:香港商報網

  参观者在粤海关博物馆的展厅内拍照留念--池兆恩摄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裕勇、通訊員關悅報道:8月14日上午,共建粵海關博物館“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場會在廣州海關屬下粵海關博物館召開,廣州海關、廣東省文物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荔灣區委區政府等相關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參加會議,共同研究推動粵海關博物館在交流培訓、曆史文化研究、專題展覽等方面充分發揮行業博物館作用,擦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品牌。

  粵海關博物館設立於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29號的粵海關舊址(又稱“大鍾樓”)。每天早、晚8點整,粵海關舊址頂層的大鍾奏樂鳴響,悠揚的威斯敏斯特宮報時音樂回蕩在珠江江畔,1公裏范圍內均可聽到。“大鍾樓”的鍾聲,曾是往時廣州人的標准時間參考,也是很多廣州老街坊的城市記憶。“大鍾樓”也已成為人們了解近現代海關曆史和廣州乃至廣東對外貿易發展變遷的重要窗口。

  粤海关博物馆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小朋友进行讲解--池兆恩摄

  8月5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召開全省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並舉行第八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廣州海關屬下粵海關博物館獲評“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是此次唯一獲評的行業博物館。

  呈現粵海關265年曆史

  “整個粵海關曆史長達265年,共分為三個時期。其中第三個時期‘洋常並立’時期,《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海關的關稅自主權被剝奪。”粵海關博物館講解員邱柏心介紹,“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到1929年,粵海關實行的是片面‘協定稅則’,稅則、稅率一律須與外國領事商議,經批准方能實行。”

  這些曆史都“記載”在博物館展品裏。如“洋常並立”展廳所展示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文稿,是1843年10月8日清政府代表耆英與英國代表樸鼎查在虎門簽訂的《虎門條約》的補充,其中《海關稅則》一項記載了當時英國貨物進出中國的稅率分為“值百抽十”“值百抽五”兩類,但前者稅目甚少,同時議定金銀、洋木等進口商品免稅。這一稅率較欽定粵海關稅則稅率大幅降低,也遠低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稅率。這一協定稅則成立後,美國、法國等國紛紛強迫中國對某些進口商品稅率一減再減,以至於中國關稅難以發揮其保護和促進民族工商業和農業、手工業發展的作用。

  粤海关博物馆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粤海关历史--池兆恩摄

  為爭取關稅自主權,從1927年開始,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持久的鬥爭,包括逐步廢除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強加於中國的協定關稅,改“值百抽五”稅率為差等稅率,改革海關行政管理體制等。其中,圍繞著“關稅餘額”(又稱“關餘”)這一重要財政來源的鬥爭長達7年之久。孫中山發表《關於關餘問題廣州宣言》並且先後2次領導廣州革命政府進行爭撥關餘的鬥爭,使得全國民眾的反帝愛國情緒得以激發,維護主權意識大大增強,為“省港大罷工”等反帝愛國運動和收回海關主權的後續鬥爭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粵海關長期屈伏為奴的曆史從此終結。1950年,粵海關正式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海關’,開啟了人民海關新紀元。”廣州海關教育處副處長、粵海關博物館館長劉琳說,“為了警醒國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勿忘國恥、自強不息,我們在館內常設‘粵海關曆史陳列’,向大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粵海關從1685年設立至1950年改為廣州海關的發展曆程。”

  正值暑期,館內時常會有中小學學生過來參觀,一些學生順利通過了博物館的面試和培訓,成為了“小小講解員”,義務為遊客介紹展廳展品的故事及背後蘊藏的海關曆史文化。粵海關博物館也積極“走出去”,制作了15塊移動展板,在沙面小學、華景小學等地積極開展“海關進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巡展。

  據了解,粵海關博物館還曾獲評“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千年秀標志景點”“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等稱號,並在今年獲“第二屆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目前,粵海關博物館每周周一至周五(非節假日)9:00—16:00免費對外開放,市民憑有效身份證件即可進館參觀。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