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港海發現新品海毛蟲 命名「雙斑」

2019-08-28
来源:香港商報

  浸大生物學家邱建文教授展示發現及命名海毛蟲新品種。圖中為新品種「雙斑海毛蟲」,右下為「梯斑海毛蟲」。

  【香港商報網訊】香港浸會大學昨日公布,該校生物學家邱建文教授在本港水域發現新品種海毛蟲,並命名為「雙斑海毛蟲」。這是全球近百年來第四次發現海毛蟲新品種。

  全球近百年第4次發現

  在香港,以往潛水人士偶然會發現少量海毛蟲,但去年夏季,屯門和荃灣多個泳灘均出現大量海毛蟲,嚇怕不少泳客。浸大生物系副系主任邱建文率領研究團隊,收集在香港泳灘和淺水泥灘出現的海毛蟲樣本研究,經過仔細鑑別後,團隊確認發現「雙斑海毛蟲」這個新品種。

  橋咀洲珊瑚群落沙底收集

  新品種海毛蟲的樣本從西貢橋咀洲的珊瑚群落沙底收集,蟲身呈梭形,長28至39毫米,寬7至14毫米,約有30個體節,特徵是背部的中央位置長有獨特斑紋。

  邱建文將這個新發現品種命名為「雙斑海毛蟲(Chloeiabimaculata)」。他解釋:「Bimaculata是拉丁文,有『雙斑』的意思。由於這種海毛蟲每個體節都有兩個黑點,以一點跟一點的形式排列,所以我們將其命名為『雙斑海毛蟲』。」

  參照一些潛水人士在互聯網發放的照片,研究團隊相信「雙斑海毛蟲」還曾經出現於東平洲等香港東部水域。

  另外,研究團隊在2018年6月,即海毛蟲在香港爆發期間,從荃灣兩個泳灘和吐露港的淺海水域收集海毛蟲樣本,鑑別出其品種是「梯斑海毛蟲」。此海毛蟲呈梭形,長38至97毫米,寬8至20毫米(不計剛毛),研究團隊相信牠們廣泛分布在南中國海一帶。

  剛毛毒素人體皮膚接觸疼痛

  全球已確認的海毛蟲屬品種合共有28個。是次浸大的研究確認其中2個在香港水域出現,包括最新發現的「雙斑海毛蟲」。這些多毛綱生物是不同生態系統,例如珊瑚礁,紅樹林和泥質海床的常見動物,在海洋食物鏈中擔當重要角色。

  海毛蟲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水生態系統,屬「多毛綱」內的「仙蟲科」。海毛蟲是環節動物,每個體節都長有一對類似小腳的疣足,上面滿布剛毛,這些剛毛帶有神經毒素,人體皮膚接觸後會產生灼熱的疼痛感覺。

  邱補充:「香港現時已有近6000個已知的海洋物種,今次再發現新的物種,顯示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正待我們繼續探索。」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