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交所拒絕併購的啟示

2019-09-25
来源:香港商報

  文/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常委 楊華勇

  不久前,香港交易所主動提案,參與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被購併計劃,雖然港交所的出價遠高出對手REFINITIV的三分之一,仍遭到倫敦證交所的拒絕。有評論稱,倫交所表面拒絕理由是基於「商業考慮」,但另一方面,則是香港的暴力事件不斷,「港獨」言論甚囂塵上,「顏色革命」危機揮之不去,促使倫交所認為香港有持續性隱憂。

  本港媒體並無詳細報道倫交所拒絕信的內容。《人民日報》題為《倫交所的拒信,香港該怎麼讀?》則透露了拒絕信的關鍵內容。倫交所在拒絕信中說:「我們認識到中國機遇的規模,非常重視我們在那裏的關係。然而,我們不認為港交所為我們提供了在亞洲最好的長期定位,或在中國最好的上市/交易平台。我們重視與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的互利合作關係,這是我們首選的、直接的管道,可以獲得中國的許多機會。」

  倫交所這段回應,可以說是對認為香港「皇帝女不愁嫁」那些人的當頭棒喝。香港之所以有勇氣發起這樣的交易,是因為香港作為活躍的國際金融中心,處於連接亞洲特別是中國內地這個快速發展的市場與歐美金融市場的關鍵紐帶地位,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過去十年香港IPO募集資金有6年摘得全球冠軍,香港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是中國金融開放的「試驗田」,「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都在香港試點並成績顯著。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可持續的資本市場開放,必然是「雙向的」。

  暴力亦損港金融

  但是,香港能不能繼續做到這一點?在所謂「光復香港、時代革命」、「英美港盟、主權在民」甚囂塵上的今天,暴力不斷說明活動策劃者、組織者、指揮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一開始就另有圖謀,是要拿香港當籌碼,對此外部市場難免會有持續隱憂。倫交所直言「中國機遇的規模」,看好上海的「長期定位」,與那些鼓動香港擺脫中央管治的挑唆形成鮮明對比,也遠比簡單用「自由」「民主」標籤恭維香港,來得務實和深刻。

  先前還有一些人天真的認為,反修例只會影響酒店、旅遊,因為資金進出無形,而貿易取決於其他國家的生產,因此暴力行為傷不到金融、貿易的筋骨,結合倫交所的拒絕來看,這一判斷並不準確。金融市場需要要素的最快捷流動,即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快捷流動,這是金融市場的一個充分的支撐條件。隨着暴亂持續和升級,現在金融界人士普遍看到,暴力行動阻礙香港的經貿往來和金融從業人員的正常工作,所帶來的影響將逐漸擴散到金融、貿易等相關的產業和民生。首當其衝的是香港本土以此謀生的居民,以及在金融、貿易產業鏈條上都高度相關的人員,其次是與香港市場高度關聯的國際性金融機構。

  離不開內地支持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離不開內地的支持。內地企業充實了港股市場,因為香港本身經濟體量並不大,大量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使香港國際金融地位更穩固、更名副其實。同時,這也使香港分享了內地十幾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以資本市場為例,2018年全球集資額前五名的公司,分別是軟銀公司、中國鐵塔、小米集團、西門子醫藥以及美團點評,港交所獨攬三家,而這三家企業均是來自內地。來自內地的上市公司,讓港交所在2018年重奪全球交易所IPO集資額冠軍。然而,逾百日的暴亂已影響了企業赴港上市,這不能不引發市場的擔憂。有機構分析指出,受香港暴亂影響,部分基金及投資者對香港投資環境持保留和觀望態度。

  金融是香港的支柱行業,牽一髮而動全身,背後涉及全球金融機構和千千萬萬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持續不斷的暴亂損害的是香港來之不易的市場地位和投資者利益。呵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保持投資者的信心,首先需要香港盡快止暴制亂、恢復秩序,也需要及時澄清擾亂市場的謠言,媒體應保持專業操守和底線,做到公正客觀。投資者應相信,巨大的內地市場和中央的堅定支持將是維護香港穩定秩序的強大支撐和保障。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