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超級「豬周期」來勢洶洶

2019-10-16
来源:香港商报

 

  在濟南市一超市,市民購買儲備凍豬肉。資料圖片

  【香港商报网讯】多年來,「豬周期」一直困擾着生豬養殖業,也成為影響農產品價格及通脹水平穩定的重要不確定因素。今年3月以來,豬肉價格節節攀升,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在非洲豬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的超級「豬周期」來勢洶洶,豬肉價格一路飆升,迭創歷史新高。

  近期,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措施,自8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保障豬肉供應後,中央、地方各部門紛紛出手,穩住居民「菜籃子」,效果也正在逐步顯現。有分析觀點稱,隨着中國對豬肉市場的關注以及相關措施的落實,未來豬肉價格或將會回歸到正常合理的範圍區間。 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非洲豬瘟助紂為虐

  3月以來,中國豬肉價格一度明顯上漲。據官方數據顯示,8月中國豬肉價格同比漲46.7%,影響CPI上漲約1.08個百分點。

  這一輪「超級豬周期」的啟動,非洲豬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這場無法預見的豬瘟,給中國養豬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控制撲滅這場瘟疫,各地紛紛出台最嚴格的防範措施,一豬獲病,全場關停。自去年8月首次發生疫情以來,全國生豬出欄和存欄量下降較明顯。

  分析稱,此番豬肉價格上漲,關鍵還是因為生豬供應不足,而生豬供應不足,根源又在於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不僅大量原本應該出欄的生豬被無害化處理,直接影響供應,而且養殖戶因為害怕風險,要麼限制養殖規模,要麼乾脆不敢再養。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表示,本輪價格上漲主要是受非洲豬瘟的影響,生豬產能減少導致豬肉供應緊張。一些主產區發生了豬瘟之後,豬調不出來,導致在非主產區銷出價格高,但在主產區價格低,很多養豬戶退出;有的地區進行了生豬撲殺。此外,就市場預期而言,因擔心疫情,養殖主體心裏沒有底,不敢貿然增加生豬存欄數量。

  據悉,截至2019年8月,生豬存欄較去年同期銳減了近四成。

  非洲豬瘟自發生以來,在全球已經肆虐近百年,而以目前的醫學技術,尚未找到有效的應對手段。這意味着,作為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和消費地的中國,與豬瘟疫情的抗爭,很可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艱苦戰役。

  除了非洲豬瘟疫情,豬肉價格原本就存在周期性波動,即人們常說的「豬周期」。此輪豬肉漲價是非洲豬瘟疫情與生豬生產的周期性因素疊加的結果。本輪生豬價格於去年跌至周期低點後,步入新一輪上漲通道,同時受非洲豬瘟疫情疊加影響,生豬產能下降明顯,豬肉價格短暫調整後持續較快上漲。

  環保禁養影響有限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輿論對肉價的熱烈討論中,有一個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將豬肉價格上漲與環保聯繫起來。

  近幾年,農村養殖業的發展非常迅速,隨之而來的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一年所產生的禽畜糞便量達到38億噸,但能夠真正綜合利用起來的卻很少,連60%都不到。國家為了整頓農村環境,從去年開始下大手筆對各類養殖場進行整治,一些養豬場因為環保問題被強制關停。今年非常不巧的碰上了非洲豬瘟,沒被關停的一些養豬場又接受了強制撲殺。

  「有觀點認為豬肉價格上漲和此前的環境整治、豬場關閉有關,還有認為是豬周期的因素。事實上,這些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影響有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非洲豬瘟。」李國祥對記者說。

  分析稱,南方地區前期因為環境問題拆掉了很多豬場,環保禁養雖然對生豬存欄下降有一定的影響,但單獨的環保禁養根本造成不了這麼大的生豬缺口,更不會導致目前豬肉價格漲到了「天價」。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包存寬認為,過去,一些行業的發展習慣了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犧牲環境來降低成本的做法,生豬養殖業也是如此,這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環保不能打折扣,就生豬養殖業來說,必須對原來不規範的養豬方式及養豬廢棄物處理進行整治,但在環境整治時要避免「一刀切」的現象。實際上,國家對畜禽養殖的污染治理從幾年前就開始了,豬肉價格並沒有因此就大幅度上漲。

  從長遠看,養豬業和污染治理一定是相輔相成的。對畜禽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一方面可以減輕污染,另一方面也可帶來一定的受益補貼成本。

  李國祥同樣認為,環保最重要的不是去關停,而是要規範資源化利用。農業生產一定要做好「三生」--生產、生態、生活之間的平衡,農牧業結合對當地生態環境有好處。養豬的廢棄物不利用確實會污染環境,但加以利用後可以形成循環農業,廢棄物作為有機肥被利用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相應對水體的污染也會減少,是非常好的一種生態循環。最主要的還是要有綜合的協調,不要絕對化,要考慮怎樣採用科技手段,利用好扶持政策,做好規劃。

  漲價無關中美貿易摩擦

  對於本輪豬肉價格的上漲,市場上還存在各種傳言,甚至有人將豬肉漲價與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相關聯。

  對此,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監測信息處處長辛國昌表示,豬價上漲與中美貿易摩擦無關。據介紹,近10年來中國豬肉進口量總體呈增加趨勢,但主要起到供需餘缺調節作用,進口豬肉佔國內豬肉產量的比重不超過3%,豬肉供應以國內生產為主。

  養殖管理員正在豬欄裏打掃衛生。資料圖片

  李國祥表示,中國進口豬肉的來源中,美國雖然是主要國家之一,但進口量最多的地區是歐盟。此外,中國消費者一般偏向吃新屠宰的鮮豬肉,不習慣經常買長期冷凍肉,進口豬肉的影響可能更多體現在火腿等加工肉製品上,影響不大。豬肉進口對國內供應緊張會有所緩和,但是非常有限。

  中央地方共穩物價

  作為中國大多數居民最主要肉類食品,豬肉價格關係着民生,中國一直都是消費豬肉的大國。

  目前,國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來緩解豬肉供應的緊張狀況。中央、地方各部門紛紛出手,穩住居民「菜籃子」,效果也正在逐步顯現。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生豬保供穩價五大舉措。各部門圍繞「有錢養、有地養、運得出、供得上」,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中央財政決定採取措施,進一步完善非洲豬瘟強制撲殺補助經費發放方式,完善種豬場、規模豬場臨時貸款貼息政策,加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財政部、農業農村部提高了能繁母豬、育肥豬保險保額,進一步增強生豬養殖風險抵禦能力。

  除部分省份外,全國大部分省份的疫區已全部按規定解除封鎖,生豬生產和運銷秩序逐步恢復;江蘇、四川等省份加大了補助力度,突出扶持生豬養殖等。

  萬噸儲備豬肉投放市場

  此外,9月以來官方3次向市場投放中央儲備豬肉。9月26日當天下午,第二批1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已經通過競價交易的方式投放。截至當日,商務部等部門9月共向市場投放中央儲備肉3個批次,總計投放豬肉2萬噸、牛肉2400噸、羊肉1900噸。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向市場投放的儲備凍豬肉均為進口豬肉。有業內人士稱,僅2018年的中國豬肉消耗量就超過5500萬噸,第二批投放的1萬噸儲備豬肉似乎很難徹底彌補中國豬肉市場的需求缺口。為了彌補豬肉需求缺口,中國也多次表示要鼓勵擴大豬肉進口。

  目前,全球多個豬肉供應國已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市場。德國6月份表示中國只要放寬標準,德國豬肉就會加大力度供應中國。而巴西7月份近三分之一的豬肉流向中國,阿根廷也在8月底開始對中國出口豬肉。就連幾乎沒有與中國有過任何豬肉交易的俄羅斯也表示,只要中國需要,100萬噸豬肉隨時能供應中國市場。

  此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近日稱,中方企業已和美國成交相當規模的大豆和豬肉。

  隨着非洲豬瘟疫情進入相對平穩期,各項政策落地生效,預計養殖戶生產積極性將進一步提升,今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將探底趨穩,豬肉市場供應有望逐步穩定和恢復。

  供需機制弊端須改進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中國近十年來的豬肉產量,佔比超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年產值上萬億。無奈的是,中國的養豬業雖然規模很大,卻遠談不上強。僅就養豬成本而言,中國就足足高出了美國的一倍。也正因如此,這些年來,各級政府為養豬業提供了大量補貼,補貼政策很複雜、來源也很多。

  而應對「超級豬周期」,不能停留在只打一場「戰役」,更應以此輪價格波動為契機,改進豬肉供需機制中存在的弊端。當下,恢復生豬生產固然很重要,但要穩定生豬生產、避免大起大落更加重要。要避免可能出現的大起大落,就需要建立一套長期穩定有效的機制。此外,從長期看來,不能僅靠投放儲備肉來實現豬肉降價,還是應該從根本上擴大養豬產能才能真正解決供需矛盾。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認為,在養豬業已然發生改變的前提下,要想建立長久穩定的豬肉供應市場,重點應該是探索合理的調控機制,支持生豬養殖區在防疫、環保等方面有更積極的作為。生豬養殖涉及到農業、土地、環保等諸多政策,系統地謀劃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之間的政策銜接,這是一項根本工作。

  李國祥稱,長期來看,非洲豬瘟消除之後,將來產業還是要在產銷一體化方面做文章,以銷定產,通過產銷的緊密關聯,產業鏈各環節形成利益共同體,來根據消費者需要確定養殖和生產規模。保持一個銷售略大於消費的大環境,豬肉價格才能長期穩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