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鑒嶺南」 中國著名作家走進南雄
由本報組織的2019第十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採風團20日深入粵北韶關南雄市,在珠璣古巷追溯遷徙文化與姓氏文化的故事,在梅關古道探訪南雄人民革命的歷史,在靈潭村感受紅色革命老區的文化底蘊,在廣東省委機關舊址重溫抗戰時期老一輩革命先烈艱苦的抗戰歲月,在新田村追憶紅軍長征入粵第一仗的榮光……採風團團長唐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作家們第一次來到南雄,這趟紅色之旅讓作家一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了解到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地區革命前輩奮戰的歷史,我們要不忘初心,緬懷先烈,繼承傳統。
李芳 王曉蕾 李苑立
探訪「粵人故里」--珠璣古巷
走在珠璣古巷的作家們
20日上午,作家採風團一行首先來到位於韶關南雄的珠璣古巷。這裏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必經驛道,古道所在地原名沙水鎮,後因珠璣巷更名為珠璣鎮,是中華民族拓展南疆的一個中轉地,也是當今數千萬廣府人及海外華僑的發祥地和祖居地,在嶺南人文發展史上有着十分重大的影響。古巷全長1500多米,由鵝卵石鋪砌而成。巷內至今仍保留着多個朝代的古樓、古塔、古榕和古建築遺址等,被譽為「廣東第一巷」。
據考證,從珠璣巷遷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達183個,其後裔繁衍達7000多萬人,遍布海內外。珠璣巷因此成為了廣府人的桑梓之地、發祥之鄉。是中國三大著名尋根地之一,被稱為「粵人故里」。珠璣古巷現為國家4A級景區。
為弘揚和傳承珠璣文化,1995年,在歐初、黎子流廣東等老領導的關心和推動下,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會成立,並召開第一屆懇親大會,現在每逢節假日,前來南雄尋根問祖的遊客絡繹不絕。2012年,聯誼會升格為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成為省級社會團體,並籌集了1.5億元人民幣,按總體規劃分基礎設施、古蹟恢復重修、旅遊景區三大部分對古巷進行修復和重建。目前,共有25個姓氏新建和修建了姓氏紀念館,還有18個姓氏正在籌建紀念館,10多個姓氏正在申請修建,各姓氏紀念館建成「姓氏文化館」後,將珠璣巷建設成為家風傳承基地。
參觀完珠璣巷後,《海燕》文學月刊主編李皓告訴記者,他是北方人,見過許多地方在搞姓氏文化傳承,總體覺得南方做得比北方好,珠璣巷做得非常到位,形成了規模並在海內外產生了影響力,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意義非凡。
重走梅關古道 感受厚重歷史
一進入梅關古道,碑刻就吸引了作家們
梅關古道山頂處的嶺南第一關城樓
作家王劍冰在梅關古道山頂處留念
由珠璣巷出發,作家採風團又來到「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的梅關古道。梅關古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景區,位於南雄北部,海拔雖然只有746米,但地勢險要,自古就是粵贛兩省的天然屏障。梅關古道是一處集紅色旅遊、名勝古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景區。
據導遊介紹,梅關古道又稱庾嶺古驛道,跨越粵贛兩省,是古代連接長江、珠江兩水系的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此古道秦漢時即開通,秦時設關,叫橫蒲關。唐代曾派遣張九齡開拓梅關古道,歷時二年,將一條羊腸小道拓展為二丈(6公尺)寬,從此,梅關古道成為世界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連接線;成為中國海洋文化與內陸文化的銜接點,在中國及至世界古代人文發展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
梅關古道所在的梅嶺又是一座紅色聖山。毛澤東主席曾經分別在1929年、1930年、1934年,三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梅嶺,進入廣東從事革命活動。陳毅元帥在梅嶺戰鬥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梅嶺三章》《偷渡梅關》等革命詩篇。
古道兩旁青松疊翠,梅林婆娑,沿途有歷代人文遺蹟,如關樓、六祖寺、夫人廟、半山亭、北伐軍出師處、衣缽亭、兩江亭等。值得一提的是,六祖惠能當年授傳衣缽後從湖北黃梅南逃至梅嶺時被人追上,後現身說法感化追兵得以脫身,後人現在原地建有「衣缽亭」以示紀念。
原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政治部主任羅光輝走完梅關古道後告訴記者,這是一條史詩般的古道,見證了上千年中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對今人來說,除了遊玩,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值得宣傳推廣。
紅色革命老區村 靈潭村脫貧奔小康
作家們在烏逕鎮新田古村參觀
新田古村的百年老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靈潭村位於梅關古道和珠璣古巷的中間節點上,是紅色革命老區村,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尤其是紅色文化。2016年之前這裏還是相對貧困村,後經過廣東省紀委對口幫扶,開展了扎實的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將原中央蘇區縣紅色革命老區村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美麗新農村。
當日參觀中,作家們見到村容村貌非常整潔,在與路邊賣山貨的村民交流後,作家們都覺得這裏的村民很純樸,賣東西很實在。
據介紹,目前村裏建立了腐竹生產、光伏發電、鄉村特色旅遊、新型農業生產與服務四大產業鏈,村集體經濟有了大幅提升。2018年村集體收入61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36元,兩項較2015年各增長40倍和124%。隨?村水利工程、污水處理等項目投入使用。2018年,該村還入選了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在廣東省委機關舊址重溫革命傳統
下午,作家們來到抗日時期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瑤坑村。據相關負責人介紹,1939年2月,鑒於當時抗戰形勢,廣東省委、省政府遷至韶關,1939年冬天,省委機關由韶關遷往南雄。南雄市中心縣委精心選擇了黨組織健全、群眾基礎好的承慶鄉(現雄州街道)第六保瑤坑村作為中共省委機關的秘密駐地。
現在的省委駐地舊址由大小共5間房屋組成,均屬土木結構,總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房屋高4米左右。從道路側進入第一間房就是原來的辦公室,面積約50多平方米;其餘四間是休息室、秘密會客室。舊址前100多平方米的空地鋪上青磚,成為了一個小廣場。
此情此景,仿佛將時光拉回了抗戰歲月,作家們回憶往昔,重溫抗戰時期老一輩革命先烈的艱苦歷史,緬懷革命先輩,感慨萬千。作為廣東省內不可多得的革命遺址,近幾年來,南雄市委、市政府、雄州街道以及荊崗瑤坑村都在加強對瑤坑舊址的保護和管理。作家們亦希望通過更好的保護,將革命精神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能夠學習革命傳統,培養愛國情感。
採風團團長唐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趟紅色之旅讓作家一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們要不忘初心,緬懷先烈,繼承傳統,把我們的各項工作做好。
紅色文化別樣「紅」
烏逕鎮新田村有很多的特別之處--發生在此處的「新田之仗」是紅一方面軍進入粵境的第一仗,也是在粵的第一場勝仗。1934年10月25日,紅軍部隊從江西信豐進入南雄境內,在主力部隊抵達的當天,紅一軍團偵察到敵人正在構築工事,企圖堵截紅軍。為了迅速掃除障礙,爭取時間,紅一軍團給直屬偵察連下了一道命令:堅決把烏逕新田之敵消滅。
10月26日拂曉,偵察連按時到達前沿陣地。偵察員前來報告:敵人約有200人,正在新田墟附近的山坡上挖戰壕,敵指揮部設在新田墟的砲樓。連長劉雲彪即刻下令向敵人發起攻擊。頃刻,整個新田槍聲大作,雙方展開了激戰。敵人亂作一團,最後倉皇逃命。這次戰鬥殲敵20多人,繳獲槍支彈藥一批。
如今,戰火早已消散,這個古樸滄桑的村落記載了一代又一代的記憶。下午,講解員帶領作家們行走在村中小路,詳細介紹了新田之仗的精彩往事,追溯了古村的悠久歷史。
據記載,新田村的建村時間為公元315年。新田建村後,李氏子孫後代就一直在新田村繁衍,並很快成為了當地的名門望族。新田建村以來,村址沒有變化,村內現存晉、唐、宋、明、清五代的歷史遺存十分豐富,如晉代古井、唐代石鼓、明代祠堂、清代民居,還有千年古樹等,可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秦漢珠璣巷、南雄第一村」。在繼述堂,講解員向作家們介紹了照壁的作用和天井排水的玄機,令作家們紛紛稱讚,舊時建築設計的精妙真是不可思議。村中殘垣斷壁,別有一番風味。肖克凡直言,廢墟也是景點。
村中一處宗祠,屋頂檐下的藍色花紋如今依舊清晰可見,講解員說,這是非常貴重的丹青顏料,所以 600多年還可以保持鮮豔。羅光輝看到宗祠的青磚幾乎無損,不由地感慨古人的工匠精神。宋曉傑非常關心村落的保護工作,講解員告訴大家,政府正在抓緊實施千年古村新田村保護項目,本村的村民也自發做了很多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