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風團在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門前合影
22日上午,廣東省境內唯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正式開館,作家一行帶着崇高的敬意,參觀了這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採風團團長唐棟在參觀後表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我們這代人的「長征」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一樣,都是要不畏艱難地向前走。此次在韶關採風深感不虛此行,作家們的精神受到了洗禮,心靈受到了震撼。當日,作家們還走訪了銅鼓嶺革命烈士紀念園、城口古鎮、雙峰寨、安崗村等地,追尋革命足跡,感受紅色精神。作家們表示,將會用手中之筆,為韶關寫出更多的好文章、好故事。 李芳 王曉蕾 李苑立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內部參觀
參觀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 心靈震撼
22日上午,在三大紅軍主力長征勝利會師83周年的光輝日子,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正式開館,中國著名作家廣東行採風團在開館儀式後,帶着崇高的敬意參觀了這座廣東省境內唯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據講解員介紹,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是經中央辦公廳批準建設的廣東省內唯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紀念館。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85周年,也是紅軍長征過境粵北85周年。該紀念館室內布展主要內容為中央紅軍於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長征過境粵北的歷史和紅軍文物,館內充分運用聲、光、電、VR等現代新科技手段及油畫、雕塑等藝術表現手段展現紅軍長征經過粵北的歷史事件和粵北紅色文化歷史,讓人們銘記那段崢嶸歲月和光輝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室外部分涵蓋中央紅軍過境南雄、仁化、樂昌3個縣(市)的遺址遺蹟131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個、不可移動文物94處,是一處以紀念館為中心、輻射全省的紅色教育基地,是開展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史軍事教育的好地方。項目佔地面積19.02畝(1268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總投資約8000萬元人民幣。
作家們在仁化城口鎮古秦城門合影留念
紀念館總效果圖設計以圓形作為建築主體構圖,整體基底步步遞進,屋面層層升起,取「向前向前向前、向上向上向上」之勢,與長征披荊斬棘、百折不撓的核心精神品質相契合。全館取材於紅軍在粵北征戰21天,設計上以「穿越封鎖」為形象符號,紀念碑式主館高21米,頂置紅五星,猶如鑲嵌在粵北紅土綠地碧水間的紅色星火,孕育着紅色基因。
紀念館於今年8月開始試運行,現在每天接待各級參觀人員上千人。參觀完之後,王炳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前對紅軍在粵北的歷史不是太了解,此次實地走了一圈,感受到韶關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紅軍在這裏打過激烈的勝仗,當地鄉親又非常熱情地支持了紅色政權,韶關現在加大了這些寶貴歷史的開發,為全國的紅色文化旅遊亮出了韶關名片,將影響一代代人沿着革命前輩的道路前行。
瞻仰革命烈士紀念園 心生崇敬
瞻仰紅軍烈士紀念碑
當日,作家們來到今年7月落成的銅鼓嶺革命烈士紀念園參觀。據介紹,烈士紀念園的地方就是當年紅軍銅鼓嶺戰鬥遺址。仁化城口銅鼓嶺阻擊戰是紅軍長征入粵後的一次慘烈戰鬥,紅軍以犧牲一百多名指戰員的代價,突破了敵人精心設置在城口一帶的第二道封鎖線,為紅軍西進創造了條件。解放後,為紀念這次戰鬥,緬懷犧牲的紅軍烈士,人民政府在這裏修建了紀念碑,供後人瞻仰。2008年規劃建設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紀念園,並修繕了紀念碑。
為緬懷犧牲的紅軍烈士,經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幫助,仁化多方整合資源,投入300多萬元的配套資金,在原有紀念碑廣場上進行擴容改造,改造後的紀念園佔地面積40020平方米,增設紅軍雕塑、宣誓詞、詩賦牆等主體建築,以及人行棧道、標識牌、停車場、公廁、荷花池、臺階、出口改建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紀念園於7月落成,已經成為韶關市社科普及基地、廣東省國防教育基地、韶關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踏上銅鼓嶺的戰壕遺址,當年烽煙早已消散,但歷史的記憶不會忘記。作家們大多是第一次來到韶關,對紅軍在粵北的戰鬥史事驚歎不已,崇敬之情油然升起。
探訪紅色小鎮 感受正義力量
位於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對面的是城口古鎮。該鎮歷史文化深厚,紅色文化資源豐富。2016年,城口鎮入選全國20個「我心目中的長征紀念地」之一;2017年被韶關市委、市政府列為「紅色小鎮」重點打造,2018年作為歷史文化小鎮入選省級特色小鎮培育庫。
在講解員的導引下,作家們沿着城口紅色小鎮的石板路,先後參觀了紅軍街、地下交通站、廣興棧、古秦城、三角坪、譚甫仁將軍故居等紅色舊址。據介紹,小鎮的項目規劃面積為3.88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25.5億元人民幣,將分三期共12年進行精心開發打造,作為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周邊的配套進行建設,將城口鎮打造成為廣東全省黨性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紅色旅遊景點、宜居宜業宜遊的紅色特色小鎮。目前已完成17個建設項目3.4億元的立項和1.39億元的招標,道路環境整治各項工作任務基本完成,紅色小鎮建設已初具成效。
作家們紛紛拍照在朋友圈中廣為轉發。採風團團長唐棟告訴記者,紅軍在粵北的活動是長征歷史宏大畫面中關鍵的細節,對後續的革命發展壯大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說這些細節決定黨的事業成敗。通過這些天的邊走邊看,發現韶關對紅色文化的開發很用心,既結合了當地的山水特色,又注重帶動山村經濟的發展,已經看到一些成效,為今後的創作提供了難得的史料和靈感。
巍巍雙峰寨 見證粵北農運史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雙峰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8年大革命時期,石塘鄉農會設此辦公,是共產黨領導的農民自衛軍與國民黨正規軍反動派鬥爭的紅色堡壘。雙峰寨的光榮革命戰鬥史,當時被廣東省委譽為「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之一」,雙峰保衛戰也在粵北農運史下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雙峰寨
從遠處看,雙峰寨外形略呈長方形,據講解員介紹,用石灰石及青磚再用糯米、黃糖、石灰漿砌成的,所以牆體非常堅固。寨內有一個主樓和4個炮樓,東西兩面城牆中間各有個瞭望臺,其間用圍牆相連,4個炮樓均為四層,主樓五層,圍牆四面有走馬廊,底層可用來作住戶。圍牆邊連通五個炮樓走廊每隔3.9米有一小炮眼,包括5個炮樓在內共有55個小炮眼,炮眼居高臨下,是難得的可守之地。
在參觀了雙峰寨後,作家們還體驗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客家民歌中的藝術奇葩「月姐歌」,品嚐當地特色的黑糯米酒。其中「月姐歌」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用石塘獨有的方言演唱,具有濃厚的唐朝宮廷的唐韻。作家們表示,雖然方言晦澀難懂,但是從曲調中,能夠感受到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之情。
水墨安崗 追尋昔日革命之火
在仁化縣董塘安崗村,坐落着一座清代的古建築,其大廳正上方書寫着三個端莊遒勁的楷書:思詒堂。在革命戰爭年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陳毅、阮嘯仙、蔡卓文等,曾在思詒堂組織領導了震撼粵湘贛的仁化暴動、華陽寨保衛戰、雙峰寨持久戰和澌溪山遊擊戰。思詒堂成為了一座具有豐富革命歷史意義的殿堂,大廳裏,8根紅石柱子威嚴挺立,鐫刻着鐵錘鐮刀的信仰,凝聚着革命歷史的輝煌。
安崗村西面正是華陽寨,它的西北面是澌溪山。清末民初,安崗村民為了防範匪盜,捐資獻物興建了這座寨堡。1928年,華陽寨為仁化農民武裝暴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與石塘雙峰寨一同成為農軍英勇抗擊敵人、保衛蘇維埃勝利成果的重要寨堡。
参观后,采风团团长唐栋接受采访
當日下午,作家們深入安崗村,沿着先輩的腳印,追尋昔日的革命之火。在阮嘯仙舊居,作家們看到這間矮小昏暗的土牆房子,裏面只有一鋪床,一張桌,一把凳子,一盞煤油燈,不禁感慨萬千。王炳根直言,一個村莊能夠產生這麼多的力量,非常了不起,特別是在了解了紅色安崗風雲激盪的歲月後,作家們表示,要銘記英烈的樸素念想,不忘初心,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