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9:國產芯片的轉折之年

2019-12-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IFA展上發布麒麟990系列芯片。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經濟觀察)盤點2019:國產芯片的轉折之年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 劉育英)2019年,全球半導體行業迎來低谷,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卻迎來轉折之年。
 
  據全球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預測,2019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較上一年下滑13.3%,半導體設計、制造、封裝三大產業環節均受影響。
 
  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對中新社記者表示,中國汽車、手機、電視機等產品銷量下滑,導致國內芯片市場也出現下滑,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前11個月約有2%的負增長,但下滑幅度小于國際市場。
 
  盡管市場不那麼熱烈,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熱情不減,2019年迎來承上啟下的轉折之年。
 
  李珂表示,2018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4779.4億美元,其中存儲芯片市場規模在1700億美元左右。中國的存儲器自給率過去為零。
 
  中國國產芯片在2019年實現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合肥長鑫的國產DRAM內存實現量產,長江存儲的64層3DNAND閃存實現量產,對國產芯片打破壟斷具有重要意義。
 
  5G的商用也給中國國產芯片带來新機遇。2019年1月,華為在北京發布用于5G手機的巴龍5000手機基带芯片。9月份,華為發布集成CPU和基带的SOC芯片麒麟990,這是全球第一款SOC集成5G手機芯片,已用于華為中高端5G手機。
 
  眾誠智庫分析师張揚表示,在5G時代,全球手機芯片玩家有5個:高通、華為、聯發科、三星、紫光展銳。華為海思的手機芯片和高通技術差距已經不大,與4G時代相比,海思在5G時代站到了第一梯隊。
 
  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本土芯片廠商正加速成長。華為出于供應鏈安全考慮,正在優先考慮本土供應商。在中國A股市場上,甚至出現了一批“華為概念股”,涉及射頻芯片、天線、散熱器、濾波器等。
 
  李珂說,手機、移動通信設備、互聯網設備等都使用大量不同類型芯片,華為在尋找本土供應商之外,也在通過不同形式進行培養扶持。
 
  此外,中興通訊、小米等也加大了在本土的采購力度。李珂說,被列入“實體清單”的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視頻監控企業,也轉向國內或其他區域廠商采購。
 
  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積極布局集成電路項目,已形成長三角、環渤海、華南沿海(福建及珠三角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四大產業集群。在廈門海滄,已初步形成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總投資超300億元人民币。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中國集成電路出口828.9億美元,同比增長18.2%;進口集成電路3562.1億個,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價值1.71萬億元人民币,下降1.9%。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貿易逆差正在縮小。
 
  對于國產芯片未來發展方向,李珂表示,存儲和CPU二者佔集成電路產業整體規模一半,在存儲打破壟斷之後,中國應繼續在CPU方面持續突破。
 
  近日,中國本土的飛騰CPU和龍芯CPU都發布了最新進展,但在技術、生態、研發等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產業鏈來看,中國的芯片設計突飛猛進,制造仍為短板。華為海思的芯片需要境外廠商代工。張揚說,中芯國際工藝上實現14納米量產,仍落後世界先進水平兩代。在裝備方面,光刻機、材料也還受制于人,有待突破。(完)
[責任編輯:李振陽]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