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初,各式年終盤點出爐,“過冬”情緒仍在社會各個角落蔓延。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不久前的平安夜,一家外資能源公司在中原腹地武漢,以最高溢價 133.33 %、總金額 3.99 億的價格拿下兩宗土地,准備建造加油加氣站。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擴張舉動,2019 年 1-11 月,中國汽車銷量為 2311 萬輛,同比下滑 9.1 %,而中國加油站數量已經超過 10 萬座,民營佔比一半,中石化、中石油分別佔比 29%、20%,只剩下 1% 的市場留給中海油、中化、中外合資等其它加油站。
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需求增長也在放緩,這家外資能源公司的舉措看起來並不明智。其實,這家“不明智”的公司正是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 2019 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公司,成立一百多年以來,與美國石油巨子們相愛相殺,不落下風。如果我們能了解殼牌的百年歷史,也就能理解“寒冬”之中,殼牌為什麼仍然樂觀投資中國了。
01
商人是一群不得不樂觀的人,而公司則是一個個無路也要開路的組織,殼牌也不例外。
1859 年,美國首次發現了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石油資源。1870 年,約翰·洛克菲勒創建了標准石油,通過難以想象的效率和高超的兼並戰略,標准石油成為美國石油工業的龍頭老大。到了 1904 年,美國 91% 的產油和 85% 的石油最終銷售,都握在標准石油的手中,而這些石油的產出大多數都是煤油,其中超過一半都會通過海運銷售到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
雖然約翰·洛克菲勒借助標准石油,開啟了一個“富過六代”的家族神話,但當時的石油遠沒有今天的價值,其主要產品煤油只是一種廉價的照明用油,通過遠洋運輸,賺的也不過是一個辛苦錢。即便是這樣的辛苦錢,除了標准石油這類龐然大物之外,還有許多小魚小蝦試圖分一杯羹,殼牌就是其中之一。

殼牌全稱是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實際上,這是兩家公司的聯合體,荷蘭皇家石油+殼牌運輸。
荷蘭皇家石油是個民營企業,由荷蘭人安昆·邵克創辦。邵克是個奇人, 1880 年,他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一個煙草種植園里發現了石油,念念不忘,花了 10 年時間籌集開采資金, 1890 年 6 月 16 日才創辦了一家小小的石油公司,還陰差陽錯得到荷蘭國王威廉三世的特許,使用“皇家”作為公司的名稱。誰知道,僅僅過了 6 個月,邵克就去世了。但荷蘭皇家石油卻留了下來,繼續開采石油、生產並銷售煤油,最大的市場就是中國。
和邵克一樣覬覦中國市場的,還有殼牌運輸公司。這是一家來自英國的進出口公司,靠着倒賣來自遠東地區的貝殼飾品發家,之後涉及遠洋運輸,最擅長的就是從俄國向中國倒賣煤油,賺取差價。
殼牌運輸膽大心細,他們發現,一般公司運輸煤油都會先分裝到 5 加侖的鐵皮罐里,再成對裝入木箱、運抵港口,這樣的辦法雖然方便用戶,卻平添了太多鐵罐和木箱的物流費,于是殼牌打造了一種特殊的油輪,專門運輸散裝煤油。為了降低航行成本,還特地申請了從蘇伊士運河通過的航線。
1892 年 8 月,殼牌重達 5010 噸的“骨螺號”作為第一艘運載大容量散裝煤油通過這條運河的油輪,駛向中國。

圖為“骨螺號”通過蘇伊士運河
然而,中國並非遍地黃金。等荷蘭皇家石油和殼牌運輸用盡了全身力氣進入中國市場,他們才發現,類似的小公司實在太多了,標准石油已經佔據了大部分市場,如果只和小公司競爭,根本沒有前途。于是,這兩家歐洲企業找到了對方,發現彼此在遠東地區的石油貿易、儲運和銷售上非常相似,決心組成聯盟,共同對抗標准石油。
值得一提的是,殼牌運輸是一家傳統的家族企業,非常重視和外界打好交道,而荷蘭皇家石油的座右銘,則是“合作就是力量”。
合作確實是力量。荷蘭皇家殼牌合並後,合作優勢一下子就顯現了出來。早期殼牌就開始運輸散裝煤油到中國,但銷量一直不好,荷蘭皇家石油就指出,標准石油賣得好,是因為裝煤油的鐵皮罐子很有用,煤油用完了也能當容器使用,而殼牌散裝煤油還要自己提供容器,老百姓當然不願意買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殼牌很快在銷售地附近建起了鐵罐加工廠,就近分裝,既保持了散裝運輸的成本優勢,又給當地創造了就業。這樣一來,殼牌煤油的鐵皮罐比標准石油更新,總體價格也更低,很快就拿下了一部分市場。這種企業和消費者同時獲益的做法,被稱為“殼牌思維”,持續不斷地影響着殼牌的行事作風。
面對龐大的對手,企業能做什麼?荷蘭皇家石油和殼牌運輸聯合的故事,再次印證了一個道理:大,並不代表着完美,只要能找到切入點,一樣能爭取到一席之地。
02
在殼牌的運營戰略里,有很長一段時間,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市場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大本營歐洲市場,但殼牌終歸是個歐洲企業,真正決定了殼牌發展結構的,還是歐洲時局的變化。
1914 年 7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殼牌主動爭取到英國軍隊主要燃料供應商的機會,還發揮遠洋運輸優勢,帮助英國軍隊運輸物資。這筆訂單決定了殼牌在一戰中的站隊,戰爭開始後第 3 年,德國入侵羅馬尼亞,殼牌在當地的石油生產設備全部被摧毀,殼牌損失了 17% 的總產量。動蕩局勢中,殼牌內心的不安全感也逐漸加重,趁着標准石油在美國陷入拆分危機時,殼牌控制了墨西哥鷹石油公司,開始在美國的後花園開采和銷售石油產品。
1929 年,殼牌化工成立,這是殼牌打通上游開采和下游加工運輸最重要的舉措。巧合的是,這一次,殼牌又碰上了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後,殼牌仍然堅守此前的態度,全力支持盟軍。
戰爭是創傷的制造者,也是創新的催化劑。殼牌在燃料和化學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專門為空軍開發出了新型航空燃料,還無償貢獻出了加油機,甚至噴氣發動機的發明者弗蘭克·惠特爾也是從殼牌出來的。

殼牌為盟軍戰機研究新型燃料
然而,戰爭結束之後,殼牌再次體會到一戰期間的不安全感——繼墨西哥政府後,伊朗也將石油企業收歸國有,殼牌多年的投入瞬間清零,更可怕的是,歐洲百廢待興,重建生產設備非常昂貴,如何平衡營收,選擇更多、更安全的石油產地,成了殼牌最頭疼的事。
事實上,這不是殼牌這一家石油公司的難題。隨着戰後化工工業的發展,石油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這種黑色黏稠液體再也不是幾十年前廉價的煤油了,它的多與少,開始代表着一國經濟的發展程度,以及一國政府的話語權。
面對這種情況,殼牌出人意料地把目光投向南半球。1958 年,殼牌在尼日利亞的石油商業化生產開始,同時,印尼婆羅洲也是殼牌的重要產地,在南美洲,殼牌成為了最主要的石油公司之一。
為了降低對單一產品的依賴,早在石油市場火熱的 1960 年代初,殼牌就在籌謀怎麼把雞蛋放在別的籃子里。1964 年,殼牌開始進入液化天然氣市場,和英國石油公司一起進行液化天然氣的運輸。當 1960 年代末,中東出現動蕩之後,殼牌又先後進入了煤炭、核能等能源領域,力圖在傳統石油生產之外,找到新的能源支撐點。
一直到 1980 年代,殼牌都還不是世界能源市場上的最大玩家。與各國國有企業背景的石油公司比,殼牌缺少政治資源支持,與之前的標准石油、後來的埃克森石油比,殼牌也沒有得天獨厚的壟斷優勢。但從石油市場屢屢動蕩的 1980 年代開始,殼牌就通過多元化,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能源公司發展道路。
1986 年,石油價格暴跌,冬季每桶石油價格從 31 美元跌到 10 美元。和大多數公司減產、裁員不同,殼牌專注于如何適應更低的價格,畢竟沒有誰比這個全世界找石油的公司更清楚,一個大油田的發現,就很可能讓全球石油市場產生震蕩。殼牌別出心裁的一招見效了,殼牌化工被“逼”出了更精深的鑽井技術,能采取 3D 地震技術來尋找新油田,還能在極復雜地貌下打出更深的油井。
除此之外,殼牌也開始模仿當初的標准石油,走起了收購發展的路子。一開始,殼牌只是試着收購了相關的礦業公司,慢慢地,殼牌通過“買買買”,延伸出了水電、煤電、風電、核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的產業,並將其與殼牌化工相結合,打通了從上游開采和管理業務,到綜合天然氣和能源,再到下游石油產品制造和營銷的垂直產業鏈。

殼牌在馬來西亞投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 GTL 工廠
當許多石油公司還在隨着中東局勢沉浮時,殼牌已經通過投資非洲、南美、北海和美國等非傳統產油地區,擺脫了石油權力的復雜鉗制;當人們為油田的枯竭而擔憂時,殼牌也已經准備好了備選,並每年投入巨資,時刻保持新能源領域的領先優勢。
面對中國市場,殼牌的態度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中國,依然是那個重中之重的中國”。2018 年 11 月,商務部公示第二批石油經營企業申請名單,其中殼牌作為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出現在名單上。很快,殼牌就對外表示,計划在 2025 年前,將其在中國運營的加油站數量從 1300 個增加到 2200 個,這次殼牌選擇的不是與中石油、中石化合資,而是獨資。這一幕與殼牌 19 世紀打入中國市場的情景,何其相似。
進入 21 世紀,能源企業們大多有些迷茫。第一個十年,美國能源巨頭安然一夜崩塌,大廈傾頹的灰塵還沒散去,金融海嘯又撲面而來。第二個十年,“復蘇”是常說常新的詞,移動互聯網企業比任何時候都更火熱,相反,能源企業卻因為環保的壓力,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進行減碳。
就在這樣的壓力下,殼牌從來沒有停止過前進。2015 年,殼牌油品銷量超過埃克森美孚,油品銷量、天然氣銷量、加油站數量都是全球第一。此外還有一個數據值得注意:通過長期關注客戶需求,以此為方向改進產品,殼牌僅在 2011-2015 年間,就為客戶節省了至少 1.39 億美元的成本。合作共贏的“殼牌思維”歷久彌新。
從面對巨頭不得不抱團取暖的兩家小公司開始,殼牌就一直在努力消解自己的不安全感。殼牌並不是一家擁有跌宕歷史的企業,正如長期以來其員工所做的工作一樣,他們更多是沉默地從大自然中獲取能源,進而加工,再輸送到城市中,維系着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
百年來,殼牌經歷過數次戰爭和經濟危機,仍能屹立能源企業潮頭,之所以在 2019 年底繼續深入紅海市場,力圖擴張,是因為殼牌很清楚,就像 1892 年駛出蘇伊士運河的那艘油輪一樣,一個公司一旦出發,便只能往前,風浪只是一時的,而停止就意味着消亡。
參考資料:
[1] 雅虎財經:入股、收購、合資開發——殼牌、道達爾、BP等能源巨頭的光伏投資熱卷土重來
[2] 財聯社:殼牌正式收購 Eolfi
[3] 中國機電工業:5 年為客戶降低成本 1 . 39 億美元,殼牌是怎麼做到的
[4] 呂榮潔:10 億~20 億美元,一家老牌跨國石油公司每年在新能源的投資
[5] 鄭麗君:低油價下石油巨頭生存之道
[6] Shell.com:殼牌中國 120 周年大事件
[7] Shell.com:Company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