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科学与艺术对撞的寒武纪

2020-01-13
来源:艺术中国

   在核裂变的过程中,当一个核子反应堆中消耗的中子数等于核分裂产生的中子数时,链锁反应发生,而这个点则称之为“临界”。而当消耗的中子数小于核分裂产生的中子数时,则进入“超临界”,于是原子弹的蘑菇云便拔地而升。

  “临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可转换状态之间的界限。在当前时代中,艺术与科学正如两个相邻且存在着相互转换的领域,正日趋靠近。在悦来美术馆的开馆展“临界”正是讨论此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艺术与科学。

  作为西南地区的雾都重庆,曾出现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直立人,属于石器文明早期的时代,也是迄今整个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史前人类化石,并于同一土层中发现了人类加工或使用过的骨器。人类史与技术史的发展可谓趋于同步,而科学正是在技术实践的抽象演绎中诞生,艺术也同样发源于此。作为迄今200万年前史前人类生活过的重庆,穿越时空,人类文明的虫洞在这里以“临界”的形式再一次被探讨了出来。

  艺术并不只是展示或者装饰知识,而是产生一种相对于科学的替代性或互补性的方式。它能够带来一种不同的洞察力,以便更好地去理解我们所居住的世界,这种美学的体验,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和技术性的体验共生,成为生存的基础。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它越来越像“黑盒子”,越来越一体化。在认识方法、观念等方面,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渗透的意义上的联系。

  这是科学与艺术之间更为深入的关联。从本质上说,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乃是一种发现过程。X在数学中代表了未知数,科学与艺术都是未知的,并且充满了想象。虽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用言语明确表现,但是当我们把科学和艺术放在一起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神奇而充满表现力的世界。

  在展览现场,六位参展艺术家刘建华、汪建伟、隋建国、缪晓春、王鲁炎、徐震®,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人类时期对不同位面下的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或者从一个艺术家的眼中,如何来看待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刘建华的《2012年末》和铺满地面空间的《方》,似乎在诉说这一个借远古人类对未来的玛雅预言,来展现人类自传统技术到当代技术下对未来宿命的沉思,在这里,一种关于材料的美学和人类文明的追问被呈现了出来。而王建伟则认为,对科学和艺术的分类,仅仅只是我们在认识这个世界之前的一个人造预设,在“寒武纪”和“一个结果”的系列中,展现了大爆发和线性演化之间的关系,混沌之中的解构和线性之中的结构,两者如同阴阳鱼一样相互转化和迭代,而艺术和科学就是这众多认知分类中的一环而已。

  作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隋建国来说,他认为物质世界承载了科学与艺术的全部载体,正如泥土和一切可被感知的物质。精神无法离开肉身,正如脱离物质,艺术与科学也将不复存在,而人类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得以在世界中显现,正如雕塑的显现,正如那些“空中花园”。缪晓春从一个新兴技术的层面,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艺术家在使用材料的诸多可能性,他认为技术仅仅只能代表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特征,而跳脱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从技术特征之外去感触艺术?换句话说,作为作品表象特征的技术,作品内核的精神是如何技术不停演化的时代长河中保持不变的。

  作为早期探索数学与艺术的新刻度小组的成员王鲁炎,“悖论”一直是他所思考的主题。科学技术的理性规则和自由个性之间,存在着一条排它律,而两者之间是否能达成一种和谐,在彼此达到一种极端时,另一方才会予以显现,正如一种“临界”,理性的尽头是自由,而自由的尽头也是理性。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想象空间的权利,徐震的这一论调,宣称了科学与艺术在唯心主义层面上的共同特征。艺术和科学的范畴,都运行在人类可理解和可感知的范围之内,在卷曲的时空中,它们各自都拥有着自己的无限,正如他的“进化”与“永生”系列,非限制,正是人类的一种在精神上的普世性价值。

  普遍性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运用技术,技术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思想的思考、反思与再延异。艺术是科学范畴之外的虚构,科学看上去是理性的,其实也需要想象力,需要非理性,甚至神秘主义,需要宗教上的、伦理上的追问。它们与诗歌、小说等虚拟世界一样伟大,共同构成了不断突破现有范式的爆破机制。

  宇宙学、人工智能认识论(“虚拟实在”的内在本质与存在方式)、科学伦理学、科学认知学、艺术哲学、技术现象学、心灵哲学等等,都是科学与艺术相对难以界定的边界地带。科学的发展,也是技术的变革,工具的变革,材料的变革,是时代变化的痕迹,也是文化基因的“第三持存”(The Third Retention),更是艺术创作与风格转化的重要方法。

  悦来美术馆,借助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当地技术产业生态的影响下,进一步拓展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对话空间。跨学科,突破本学科的瓶颈,科学与艺术的互相促进、丰富、创新,正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炸,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壮丽诗篇。(文:黑匣子)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