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論病毒的命名、源起與文化

2020-03-20
来源:香港商报

  文/李明生

  究竟如何稱呼這隻導致「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時至今日居然還是爭議不斷。反過來,到底這隻病毒源出何處?反過來各人卻彷彿蓋棺論定。兩者同樣是各人均分別深信自己答案,而其實,兩者背後同樣牽涉政治因素,就似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的藍黃分野般,彼此因政治視角來選擇認同自己希望真確的資訊及觀點。此所以,就連文化高與低,也淪為論者們的發揮對象。

  命名好壞是?主流稱呼是?

  對於病毒命名,2015年世衛已確立,名字避免使用人名、地名、動物、食物、文化、職業等,目的旨在去歧視化及去政治化。或曰,由俗稱的香港腳,到禽流感、豬流感、西班牙流感、日本腦炎等等,豈不同樣用上地名和動物命名?必須留意,凡此種種皆屬2015年以前的事,換言之涉及歷史和約定俗成因素。然而,歷史巨輪是向前邁進的,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豈不應該按好的標準去辦?2015年以後,病毒命名從此朝好的方向發展,相信無人異議。

  事實上,病毒命名不單為了「通俗易明,方便溝通」,上述的去歧視化、去政治化亦不可忽視;設若,有個方法可以一舉三得,為何還堅持一舉兩得的劣策?更莫說,所謂一舉兩得,背後潛藏一大弊端。退一步言,即使談到「通俗易明,方便溝通」,google一下「wuhan virus」,截至3月18日的黃昏6時,所得結果是2.22億;至於世衛定義的「COVID-19」呢?結果則多近52 億,比前者多出50 億。比前者多出50億。究竟何者是世界主流,答案不辯自明--除非,有人偏要戴上某種有色眼鏡觀之。

  源自蝙蝠 等於查明來源了?

  何況,到底這隻新型病毒源自何方?有人批評,網傳病毒源自美國,是毫無實證的自欺欺人。然而,按照目前資料,其實又有否確切實證,病毒是百分百源自武漢?又或百分百並非源自其他地方?論者表示,由於一隻蝙蝠冠狀病毒株(RaTG13)與相關病毒的基因相似度有96%,故相信此為今次疫情始祖;而該病毒株於雲南的中華菊頭蝠(Rhinolophus sinicus)身上分離可得,故相信牠是病毒的天然宿主。有趣的是,兩者原來都是「相信」,而非證據確鑿。

  當然,所謂實證,不必然要求百分百肯定;但反過來,一個未能百分百肯定者,批評其他人毫無實證,其實不過五十步笑百步。尤其是,現今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十分先進,誰又能夠百分百排除,有人在武漢取走相關蝙蝠,將病毒株改為可人傳人及致命的生化武器後,再放歸武漢呢?事實上,現時已有基因編輯蚊子的技術,做法是改變蚊子有關繁殖的基因,之後把牠們放歸大自然,目的是將日後蚊子繁殖數量減半;目前,該技術已用於巴西、開曼群島、馬來西亞、印度、巴拿馬等地,最終目的地是瘧疾肆虐的非洲(瘧疾主要靠蚊子傳播)。於此例子裏,對非洲蚊子來說,相關「疾病」究竟源起哪裏(這實非疾病,而是基因異變)?是否源自基因編輯實驗室?還是說,純因相關「基改蚊」源於某國物種,就說這隻「疾病」源自該國嗎?

  當然,目前實無實證,證明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之類,即有人將基因剪輯後病毒注入蝙蝠,然後再將蝙蝠放到武漢;不過,若然以病毒源自蝙蝠、而蝙蝠又源自中國,就武斷地指病毒源自中國,也不見得是什麼確鑿實證。就如某智能手機的原材料來自中國,也不見得有人會說該智能手機源自中國。

  劣質文化:損健康?損動物?

  再說下去,提升到批評什麼劣質文化產物,討論肯定已超過醫學或科學層面。

  毫無疑問,今次疫情始於武漢野味市場,而野味市場向來是病毒溫床(野味市場是否有再上一層的病毒源,目前則未可定論);故此,食野味乃是有損公共健康的文化,這是毋庸置疑的。的確,諸如吸煙文化、酗酒文化之類,都是有損健康的文化,均不值得人類傳揚。然而,除野味外,查現時「全球大流行」的最大風險,眾所周知,乃是西方的「無病不戴口罩」文化--若以健康來定義文化好壞,難道這非「劣質文化」?甚至是當今世上最應排除、最應痛斥的「劣質文化」?再講,共食與分食文化,前者無疑更易傳播病菌,莫非又是「劣質文化」?見面時握手或抱拳、打招呼時親臉或點頭,難道又有文化高低之分?其實,文化未必可分高低,只視乎審視評價的角度:例如拳擊、欖球、足球等,皆可能令運動員受傷、勞損、以至死亡,但無疑都是好的體育文化--純以健康定義觀之,難道全屬「劣質文化」?又如血鴨,也是一個好的飲食文化,即使做法異常血腥。

  的確,將「劣質文化」定義為濫捕濫食野生動物、不人道對待動物、不尊重生命以及為滿足各種欲望而繼續食野味,繼而單獨斥責這是中國人的劣質文化,實嚴重地有失偏頗,以有色眼鏡對個別群體另眼相看。譬如世界各地均熱衷的釣魚活動,特別是在大海裏釣食野生魚類,便完全符合同一定義了。特別是,海魚都可含有重金屬,將相關重金屬帶回人類食物鏈,肯定有損人類整體的健康,即使目前危害性誠不及今次疫情嚴重。除釣魚外,世界各地還有許多事情,同樣違反上述標準,好像打獵、捕鯨、因數量過多而捕殺袋鼠之類,以至拍攝《人在野》節目等;而不進食相關物動的殘酷對待動物文化,還包括鬥牛、奔牛、馬戲等。

  筆者絕對支持加強重視動物權益,也絕對認同野味市場容許惹來病毒;不過,將兩者混為一談,並升華到某國文化優劣層面,則是過分上綱上線。野味市場,誠應該更好監管或取締,但卻不宜拉扯到文化優劣之上;同一道理,現在西方人固然好應戴上口罩了,以及減少問候對方時的身體接觸,惟凡此種種均不能稱上是劣質文化。

  說到底,為了世界好,醫學及科學專家們,誠應埋首研究防疫抗疫的有利健康方法,以至研究植物肉、培植肉之類有利捍衛動物權益之事;其中,呼籲管制野味市場、呼籲人們戴口罩等等,固然分屬題中應有之義,都是值得支持和肯定的,不過,又何必去淌政治渾水、去談文化高低?專家好應保持客觀中立,尤其於今環境,任何政治化、帶偏見的言論,難免會影響自身公信力、及外界對其信任,繼而影響到香港整體抗疫工作--相信,這不是醫者父母心所希望見到。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