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須重構產業鏈

2020-04-06
来源:香港商报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葉建明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3月份中國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與上月相比雙雙大幅回升。前者從2月份的創紀錄低點35.7大幅上升至52,步入擴張區間。後者從2月份的29.6上升至3月份的52.3,顯示建築業和服務業活動的反彈。這是一線曙光,反映企業復工和經營狀況正在改善。

湖北恩施的工廠已復工。

  重構產業鏈

  才化危為機

  率先控制疫情的中國能否先行踏出經濟泥潭,重塑產業鏈,對於多年為全球經濟增長率貢獻三成的中國十分重要,對全球經濟疫後復蘇也十分重要。

  目前普遍有一種觀點,後疫情時代全球生產鏈、供應鏈、服務鏈及產業集群會發生很大變化。那麼外資是大量撤出中國,還是中國會強化產業鏈,各有不同解析。

  作為全球化的產物,產業鏈是指多個相關產業或企業彼此關聯,通過特定時空布局關係和邏輯關係,完成產品生產全過程。產業鏈包含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增值過程,對產業鏈的考慮,往往包括生產成本、配套企業、環境安全預期、接近最終消費等等。

  生產成本並不僅僅表現為人工成本,政府治理、特別是此次各國政府應對疫情的能力與態度,都將構成制度性成本。中國率先走出疫情陰霾,率先復工復產,在危機中建立信譽和信心,向外資展現可靠貿易夥伴的形象,精明的外國企業家不可能看不見。

  中國是全球製造業體系最完備的國家,這是中國的絕對優勢。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穩定的國家之一,而且中國政府支持力度大。由於制度特點,勞資矛盾更易於解決。至於接近最終消費熱點,更是中國的巨大優勢。中國有超過6萬億美元的巨大消費市場,新型消費、升級消費,服務消費都可能領跑未來消費市場,今明年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疫情後中國如何重構產業鏈,值得關注。這些年有發達國家正在進行「再工業化」,鼓勵製造業回流。疫情之殤會使他們首先考慮保全自身的產業鏈,至少短期內不可能也沒有條件進行產業鏈的大規模回遷。此外,擔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尋找新的投資環境一直是一些在華外資的目標。此次疫情會否成為他們外遷的契機,需要從以下方面觀察:一是中國一直強調的改善外商投資環境,是否令外資滿意;二是短期內是否找到更適宜的投資環境,第二來源代價會否更高昂;三是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數字化發展會否突飛猛進,雲計算、機器人、大數據、智能製造、新材料等高端產業會以一種什麼樣的形態增長,中國高端人才供應是否充足,能否為外資提供高效率的投資環境;四是中國高端消費市場會以什麼樣的速度推進。

  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一些現象呈現樂觀態勢。地處武漢的京東方即使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也在持續24小時生產,保證訂單穩定,成為中國供應鏈信譽的代表。而此次疫情期間,中國製造數字化發展為產業鏈穩定提供了技術實踐。以寶鋼為代表的智能化工廠,利用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遠程技術,將寶山基地的冷軋熱鍍鋅智能車間變成了一座24小時運轉卻不需多人值守的「黑燈工廠」。

  今年是《外商投資法》實施第一年,中國將有更多鼓勵外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舉措出台。而且因應疫情,一些減免稅收等政策也在一些地方實施。而中國最新提出的「新基建」,不僅為智能製造提供一個更具生產效率的投資環境,也給外資投資中國的醫療、康養,及高科技等產業提供了更大空間。

  事實上,已有外商捷足先登。上海日前舉行2020年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活動,總投資約4836億港元的152個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26個特色產業園區和60平方公里產業新空間正式發布,其中外資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60億美元(1240億港元)。項目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

  轉危為機的機會在出現。有企業利用中國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的窗口期,令跨國企業「轉訂單、轉產能」,獲得產業鏈重組先機。崑山獲得富士康承接年產50億元人民幣蘋果智能手表訂單就是一個例子。

  疫情還沒結束,海外發達國家還處於經濟半休眠狀態,恢復原有產業鏈將面臨重重困難。但只要中國真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金錢總會跟着最好的投資環境走。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