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選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短篇小說和散文經典
呈現中國文學最強的實力陣容
讓中國讀者走近茅盾文學獎,讓短經典展現中國作家的魅力
全新收錄最近兩屆茅獎作家經典作品,全套共21本
又短又經典,又美又文藝
茅盾文學獎自1981年設立迄今,已近四十年。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獲獎作品所涉作家五十餘位,影響甚巨。其中獲獎作品人民文學出版社所佔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四十,幾乎所有的獲獎作家都與人民文學出版社有過合作。這些作家大多在文壇耕耘多年,除了長篇小說之外,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等「短」題材領域的創作也是成就斐然。
201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全面反映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綜合創作實力為宗旨,以藝術的眼光,遴選部分獲獎作家的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的經典作品,編成集子,薈萃成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短經典」叢書,得到了專家和讀者的一致好評。
此次再版,我們在原叢書的基礎上,增添了第九屆和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短經典」,一些作家的作品篇目也有所增刪,旨在不斷豐富叢書內容,讓讀者更加全面細致地了解這些作家的創作。相信該系列圖書能夠與我社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系列一起,為您完整呈現一代又一代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創作實績、藝術品位和思想內涵。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原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潘凱雄
潘凱雄: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短經典」是基於茅獎獲獎作品全集的一個小創意。長篇獲獎作品我們出了,再從裏面選擇一批作家出他們獲獎作品以外的東西,他的短經典。短經典包括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我們絕大部分作家是各種文體通吃,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作家,他的基本寫作軌跡就是短篇、中篇、長篇。我們的很多作家,包括獲得茅獎的這些作家,絕大部分屬於「通吃型」的。而且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中篇小說或短篇小說,其特點更鮮明,或者從藝術上來說並不亞于獲得茅獎的作品。
我想推出這樣一套作品,對文學愛好者來說,可以比較立體、完整地了解這個作家的整體寫作情況,他的發展軌跡,他在各個不同門類的藝術特點,這非常有意義。我也相信很多讀者會像喜歡他們的獲獎作品一樣喜歡他們的中篇、喜歡他們的短篇,還有精美的小品、散文。
應紅:我們當前一直在提倡,對作家而言要創造出精品力作;對出版者來說,我們要推介出最好的經典讀物給廣大的讀者。茅獎獲獎作家應該是代表我們這個時代在文學創作領域的標杆。我們看一個作家的作品是看哪些?只看長篇還是看什麼?當然這些作家之所以獲得我們國家優秀長篇原創的最高獎項茅獎,是憑借長篇小說。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些作家之所以能夠寫出優秀長篇,非一日之功。他們經過了在短篇、中篇,包括散文、隨筆這些領域里面長期的文學訓練和文學培育。他們之所以能夠最後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長篇小說作家是有路徑可循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這些獲得茅獎的優秀作家裏面,許多人會津津樂道地提出他們的很多優秀中短篇作品。
簡單地說,對一個作家而言,短篇對他們的技巧是一個綜合訓練培養;中篇能夠體現一個作家的氣質和他們在文學上的品格、品味;最後在長篇領域展現出來的是他們對文學長期准備之後的更完整的綜合能力。
所以從這幾個角度來說,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這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短經典」叢書都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喜歡這套短經典,希望大家在閱讀這些短經典的同時看到中國文學當下原創領域的精品力作。
著名文學評論家、沈陽师範大學教授賀紹俊
賀紹俊:這套書相當于給茅盾文學獎頒發的質量鑒定書。
小說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茅盾文學獎是評長篇小說的。這個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在整個中國現代漢語中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歷史。新文化運動時才有了現代漢語小說。最開始只有中短篇小說,那時候還沒有中篇的概念,只叫短篇小說。代表性作家是魯迅,代表性作品是魯迅的《呐喊》《彷徨》。它的誕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文學過去是文言文主導,突然改成現代漢語主導,其實換了一套語言系統,你怎麼來進行文學創作,這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的開創者來說是一個挑戰和創立性的工作。
所以,現代漢語小說最早是從短篇小說開始的。後來長篇小說好像分量越來越重,它在文學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重,尤其是到了新世紀前後,文學中好像有不成文的定論,這個作家如果沒寫長篇小說,你好像當作家就不夠資格,你就說不上話。長篇小說一下變得很重要。而長篇小說變得很重要也跟整個文學發展和社會發展有關系,長篇小說的容量更大,能夠講更充分的故事,可以把人生的命運更加充分地展開。很顯然,長篇小說首先是建立在故事性上。為什麼長篇小說那麼有讀者?更多的讀者首先是奔着故事來的。
這就會發生一個什麼矛盾呢?小說既有故事的因素,也有藝術的因素,但其實文學性主要是建立在藝術因素之上的。它的藝術意韻、它的那種語言的雕琢、琢磨,對語言的講究、追求,這一切都依賴于作家的藝術功力。但是小說的發展隨着1990年代以來市場化以後有一個趨勢,就是長篇小說越來越多地和市場靠攏。長篇小說寫出來能不能被出版社看重,出版社首先也得考慮一下它有沒有市場。檢驗一本小說的市場因素是什麼?主要是故事性,假如你這個小說故事性講得不好,出版社的編輯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把它淘汰掉。
這就带來一個問題,本來小說首先應該建立在文學性上,但是因為市場的原因,長篇小說越來越側重於故事性,它可能不會太去講究文學性。這也带來作家的一種創作追求,有的作家只要故事講得好,就拼命講故事,他不會去主動地把文學性作為自己文學努力的目標。事實上這就成為了我們這幾十年來長篇小說的一種趨勢。有很多這樣的小說,你從故事的角度來看講得還可以,但是仔細讀一讀,發現它在語言上很粗糙,沒有什麼建樹,沒有什麼特色,從藝術意韻上,從精神內涵上更是乏善可陳。所以這就是長篇小說隨着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带來的一個問題,有不少的長篇小說,嚴格來說它不是很合格的文學作品,這就逐漸界定了我說的質量鑒定書的意思。
所以一個長篇小說的作家,他的小說是不是有文學性,首先應該看看這個作家會不會寫中短篇小說。如果一個連中短篇小說都寫不好的作家,你很難指望他的長篇小說能夠有文學性。當然長篇小說首先故事性很重要,所以有很多長篇小說作家依賴於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有不少這樣的作家,他有很豐富的生活閱歷,他的命運很坎坷,他只要稍微有一點語言表達能力,他把他的經歷、經驗很寫實地寫出來,可能就是一個很好讀的小說。但是如果你僅僅是用這樣的方式去追求文學的話,你可以想象,他不會有很大的突破,不會带來一些什麼文學性上的突破。
所以對一個作家來說,你真正要在文學上有所追求,你首先就應該在中短篇小說上下功夫,尤其是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故事的因素比較重,短篇小說就是講一個片斷、一種情緒、一種意韻、一種生活的局部的體驗,你要把它組織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文本去感染讀者,這就是一種很深的藝術功力。所以我覺得一個作家如果在小說上有所成就,你首先一定要在短篇小說、中篇小說上去磨練自己。也可以做這樣的比喻,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特別是短篇小說是一個作家的藝術功力的磨刀石。
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編輯一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短經典」是非常好的。它把茅盾文學獎的一些作家的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編輯成一套叢書,我們讀這些中短篇小說以及他們的散文,可以看看他們在文學性上是不是能夠通過檢驗,檢驗合格說明這個茅盾文學獎評的還可以,他們是有理由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茅盾文學獎也要通過這樣一種質量鑒定書的檢驗,證明這個茅盾文學獎的確是合格的。這一套書起到這樣的作用。
同樣它也带來另外一個讓我思考的問題,我一直覺得從1980年代以來,也就是從茅盾文學獎開始評獎以來,要說小說在文學性追求上的成就,更大的還是中短篇小說。中國當代作家在文學性上的追求和突破,更多的還可能是落實在中短篇小說上。當然,長篇小說有它的成就、有它的不可替代的方面,它對世界的認識、對歷史的把握上顯然比中短篇小說更加厚重。但是從文學性的成就來說,我更願意把這個桂冠給予當代作家的中短篇小說創作。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套書也是非常值得我們讀的。
著名作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
李洱:最近對我的介紹的時候,譬如莫言說,「《花腔》的作者應物兄」。每次介紹的時候我都會想起寫《花腔》、寫《應物兄》的一些過程,在此之前我經過長期的,有二十年時間中短篇的訓練。我第一次投稿的時候投了一篇短篇小說,一篇所謂的文學評論,一篇散文,那是1986年或87年,這三篇文章同時發表了,從那時候開始我對文學評論也有興趣,對寫短篇寫散文也有興趣。但是這麼多年我沒有寫散文,我的散文變成一些文藝性的隨筆,所以這個集子里(指《它來到我們中間尋找騎手》——編者注)收了一些我的文藝性的隨筆。
我本人寫中短篇的時候不斷想寫長篇,因為你覺得還有很多話受制于中短篇體裁的要求,或者說受制于中短篇小說對藝術性要求非常高的規定,你的很多想法、很多經驗沒法寫進去,所以你特別想寫長篇。但是當你寫長篇的時候,你不斷地想回去寫中短篇,因為你覺得長篇小說巨大的規模對你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有時候你覺得很多想法是不是可以用更精粹的、更簡潔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或者是更精確的方式表達。寫中短篇小說的時候作家的整個過程是既緊張又愉快的,不會感到那麼勞累。所以寫長篇的時候不斷地想回到寫中短篇,這對寫小說來講是非常矛盾的過程。
但是就我本人的閱讀而言,我本人不喜歡看長篇,現在我的書包里放着兩本托爾斯泰的小說,我們知道托爾斯泰是寫長篇的,而我在看他的《哈吉穆拉特》和《兩個驃騎兵》,《哈吉穆拉特》大概三萬字,《兩個驃騎兵》大概兩萬字。我沒有在讀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當然我讀過,但是我不會反復地去讀,我更願意讀他的中短篇,非常非常精粹。只有讀了《哈吉穆拉特》和《兩個驃騎兵》之後,我才進一步認定托爾斯泰是一個在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但是就像賀紹俊老师講的,你看了長篇再看中短篇的時候才能進一步認定對一個作家的評價。而且有意思的是,當我看《哈吉穆拉特》、當我看《兩個驃騎兵》、看一個地主的死、看農民,看這些小說的時候極大增加了我對托爾斯泰的理解,我對他生活的理解。因為他的中短篇更容易暴露他的性情,而且他容易寫生活中片段,他容易抓住一點無限地深入,這是我讀長篇的時候感覺不到的。我喜歡讀托爾斯泰的中短篇,真是太棒了,它也增加了我對托爾斯泰的理解。
所以我感覺一個作家寫作的時候,還是一開始寫短篇,接着寫中篇,然後接着寫長篇。我認為這個過程是非常完整的過程,它是你鍛煉自己的過程,是你的生活世界不斷打開的過程,打開之後,寫長篇的時候才有可能建築一個自己的世界。所以這個過程非常非常有意思。
我看到「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短經典」,坦率地說我非常想讀,因為收入了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包括同代作家的作品。我相信閱讀它們可以增加我對他們的了解,閱讀他們的過程也是跟這些作家對話的過程。我讀長篇的時候可能被長篇的故事吸引着走,不會停下來,但是我讀他們的中短篇或者讀他們的文藝性隨筆或者散文的時候,我可能會有沉思,去思考,從而增加我對這個作家的理解,明白這個作家為什麼這麼重要。或者我看完之後覺得這個作家很無聊,也有這種可能,可能以後他的長篇我就不要讀了。所以這套叢書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有對作家本人的啟發,對寫作者的啟發等等,有各種各樣的角度可以看這套書。我會自己去買這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