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的质量鉴定书」来了!

2020-06-01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遴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经典

  呈现中国文学最强的实力阵容

  让中国读者走近茅盾文学奖,让短经典展现中国作家的魅力

  全新收录最近两届茅奖作家经典作品,全套共21本

  又短又经典,又美又文艺

  茅盾文学奖自1981年设立迄今,已近四十年。这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一直备受关注,获奖作品所涉作家五十餘位,影响甚巨。其中获奖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占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四十,幾乎所有的获奖作家都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有过合作。这些作家大多在文坛耕耘多年,除了长篇小说之外,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等「短」题材领域的创作也是成就斐然。

  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全面反映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综合创作实力为宗旨,以艺术的眼光,遴选部分获奖作家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的经典作品,编成集子,荟萃成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短经典」丛书,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此次再版,我们在原丛书的基础上,增添了第九届和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短经典」,一些作家的作品篇目也有所增删,旨在不断丰富丛书内容,让读者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这些作家的创作。相信该系列图书能够与我社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系列一起,为您完整呈现一代又一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创作实绩、艺术品位和思想内涵。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潘凯雄: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是基於茅奖获奖作品全集的一个小创意。长篇获奖作品我们出了,再从裏面选择一批作家出他们获奖作品以外的东西,他的短经典。短经典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我们绝大部分作家是各种文体通吃,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基本写作轨迹就是短篇、中篇、长篇。我们的很多作家,包括获得茅奖的这些作家,绝大部分属於「通吃型」的。而且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中篇小说或短篇小说,其特点更鲜明,或者从艺术上来说并不亚于获得茅奖的作品。

  我想推出这样一套作品,对文学爱好者来说,可以比较立体、完整地了解这个作家的整体写作情况,他的发展轨迹,他在各个不同门类的艺术特点,这非常有意义。我也相信很多读者会像喜欢他们的获奖作品一样喜欢他们的中篇、喜欢他们的短篇,还有精美的小品、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应红

 

  应红:我们当前一直在提倡,对作家而言要创造出精品力作;对出版者来说,我们要推介出最好的经典读物给广大的读者。茅奖获奖作家应该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标杆。我们看一个作家的作品是看哪些?只看长篇还是看什么?当然这些作家之所以获得我们国家优秀长篇原创的最高奖项茅奖,是凭借长篇小说。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优秀长篇,非一日之功。他们经过了在短篇、中篇,包括散文、随笔这些领域里面长期的文学训练和文学培育。他们之所以能够最後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是有路径可循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在这些获得茅奖的优秀作家裏面,许多人会津津乐道地提出他们的很多优秀中短篇作品。

  简单地说,对一个作家而言,短篇对他们的技巧是一个综合训练培养;中篇能够体现一个作家的气质和他们在文学上的品格、品味;最後在长篇领域展现出来的是他们对文学长期准备之後的更完整的综合能力。

  所以从这幾个角度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丛书都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喜欢这套短经典,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短经典的同时看到中国文学当下原创领域的精品力作。


  著名文学评论家、沈阳师範大学教授贺绍俊

  贺绍俊:这套书相当于给茅盾文学奖颁发的质量鉴定书。

  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是评长篇小说的。这个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在整个中国现代汉语中也就是一百多年的历史。新文化运动时才有了现代汉语小说。最开始只有中短篇小说,那时候还没有中篇的概念,只叫短篇小说。代表性作家是鲁迅,代表性作品是鲁迅的《呐喊》《彷徨》。它的诞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学过去是文言文主导,突然改成现代汉语主导,其实换了一套语言系统,你怎么来进行文学创作,这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和创立性的工作。

  所以,现代汉语小说最早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後来长篇小说好像分量越来越重,它在文学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到了新世纪前後,文学中好像有不成文的定论,这个作家如果没写长篇小说,你好像当作家就不够资格,你就说不上话。长篇小说一下变得很重要。而长篇小说变得很重要也跟整个文学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关系,长篇小说的容量更大,能够讲更充分的故事,可以把人生的命运更加充分地展开。很显然,长篇小说首先是建立在故事性上。为什么长篇小说那么有读者?更多的读者首先是奔着故事来的。

  这就会发生一个什么矛盾呢?小说既有故事的因素,也有艺术的因素,但其实文学性主要是建立在艺术因素之上的。它的艺术意韵、它的那种语言的雕琢、琢磨,对语言的讲究、追求,这一切都依赖于作家的艺术功力。但是小说的发展随着1990年代以来市场化以後有一个趋势,就是长篇小说越来越多地和市场靠拢。长篇小说写出来能不能被出版社看重,出版社首先也得考虑一下它有没有市场。检验一本小说的市场因素是什么?主要是故事性,假如你这个小说故事性讲得不好,出版社的编辑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把它淘汰掉。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本来小说首先应该建立在文学性上,但是因为市场的原因,长篇小说越来越侧重於故事性,它可能不会太去讲究文学性。这也带来作家的一种创作追求,有的作家只要故事讲得好,就拼命讲故事,他不会去主动地把文学性作为自己文学努力的目标。事实上这就成为了我们这幾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一种趋势。有很多这样的小说,你从故事的角度来看讲得还可以,但是仔细读一读,发现它在语言上很粗糙,没有什么建树,没有什么特色,从艺术意韵上,从精神内涵上更是乏善可陈。所以这就是长篇小说随着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带来的一个问题,有不少的长篇小说,严格来说它不是很合格的文学作品,这就逐渐界定了我说的质量鉴定书的意思。

  所以一个长篇小说的作家,他的小说是不是有文学性,首先应该看看这个作家会不会写中短篇小说。如果一个连中短篇小说都写不好的作家,你很难指望他的长篇小说能够有文学性。当然长篇小说首先故事性很重要,所以有很多长篇小说作家依赖於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有不少这样的作家,他有很丰富的生活阅历,他的命运很坎坷,他只要稍微有一点语言表达能力,他把他的经历、经验很写实地写出来,可能就是一个很好读的小说。但是如果你仅仅是用这样的方式去追求文学的话,你可以想象,他不会有很大的突破,不会带来一些什么文学性上的突破。

  所以对一个作家来说,你真正要在文学上有所追求,你首先就应该在中短篇小说上下功夫,尤其是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故事的因素比较重,短篇小说就是讲一个片断、一种情绪、一种意韵、一种生活的局部的体验,你要把它组织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文本去感染读者,这就是一种很深的艺术功力。所以我觉得一个作家如果在小说上有所成就,你首先一定要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上去磨练自己。也可以做这样的比喻,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是一个作家的艺术功力的磨刀石。

  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编辑一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是非常好的。它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作家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编辑成一套丛书,我们读这些中短篇小说以及他们的散文,可以看看他们在文学性上是不是能够通过检验,检验合格说明这个茅盾文学奖评的还可以,他们是有理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茅盾文学奖也要通过这样一种质量鉴定书的检验,证明这个茅盾文学奖的确是合格的。这一套书起到这样的作用。

  同样它也带来另外一个让我思考的问题,我一直觉得从1980年代以来,也就是从茅盾文学奖开始评奖以来,要说小说在文学性追求上的成就,更大的还是中短篇小说。中国当代作家在文学性上的追求和突破,更多的还可能是落实在中短篇小说上。当然,长篇小说有它的成就、有它的不可替代的方面,它对世界的认识、对历史的把握上显然比中短篇小说更加厚重。但是从文学性的成就来说,我更愿意把这个桂冠给予当代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套书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读的。


  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

  李洱:最近对我的介绍的时候,譬如莫言说,「《花腔》的作者应物兄」。每次介绍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写《花腔》、写《应物兄》的一些过程,在此之前我经过长期的,有二十年时间中短篇的训练。我第一次投稿的时候投了一篇短篇小说,一篇所谓的文学评论,一篇散文,那是1986年或87年,这三篇文章同时发表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文学评论也有兴趣,对写短篇写散文也有兴趣。但是这么多年我没有写散文,我的散文变成一些文艺性的随笔,所以这个集子里(指《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编者注)收了一些我的文艺性的随笔。

  我本人写中短篇的时候不断想写长篇,因为你觉得还有很多话受制于中短篇体裁的要求,或者说受制于中短篇小说对艺术性要求非常高的规定,你的很多想法、很多经验没法写进去,所以你特别想写长篇。但是当你写长篇的时候,你不断地想回去写中短篇,因为你觉得长篇小说巨大的规模对你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有时候你觉得很多想法是不是可以用更精粹的、更简洁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或者是更精确的方式表达。写中短篇小说的时候作家的整个过程是既紧张又愉快的,不会感到那么劳累。所以写长篇的时候不断地想回到写中短篇,这对写小说来讲是非常矛盾的过程。

  但是就我本人的阅读而言,我本人不喜欢看长篇,现在我的书包里放着两本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知道托尔斯泰是写长篇的,而我在看他的《哈吉穆拉特》和《两个骠骑兵》,《哈吉穆拉特》大概三万字,《两个骠骑兵》大概两万字。我没有在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当然我读过,但是我不会反复地去读,我更愿意读他的中短篇,非常非常精粹。只有读了《哈吉穆拉特》和《两个骠骑兵》之後,我才进一步认定托尔斯泰是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但是就像贺绍俊老师讲的,你看了长篇再看中短篇的时候才能进一步认定对一个作家的评价。而且有意思的是,当我看《哈吉穆拉特》、当我看《两个骠骑兵》、看一个地主的死、看农民,看这些小说的时候极大增加了我对托尔斯泰的理解,我对他生活的理解。因为他的中短篇更容易暴露他的性情,而且他容易写生活中片段,他容易抓住一点无限地深入,这是我读长篇的时候感觉不到的。我喜欢读托尔斯泰的中短篇,真是太棒了,它也增加了我对托尔斯泰的理解。

  所以我感觉一个作家写作的时候,还是一开始写短篇,接着写中篇,然後接着写长篇。我认为这个过程是非常完整的过程,它是你锻炼自己的过程,是你的生活世界不断打开的过程,打开之後,写长篇的时候才有可能建筑一个自己的世界。所以这个过程非常非常有意思。

  我看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坦率地说我非常想读,因为收入了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包括同代作家的作品。我相信阅读它们可以增加我对他们的了解,阅读他们的过程也是跟这些作家对话的过程。我读长篇的时候可能被长篇的故事吸引着走,不会停下来,但是我读他们的中短篇或者读他们的文艺性随笔或者散文的时候,我可能会有沉思,去思考,从而增加我对这个作家的理解,明白这个作家为什么这么重要。或者我看完之後觉得这个作家很无聊,也有这种可能,可能以後他的长篇我就不要读了。所以这套丛书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有对作家本人的启发,对写作者的启发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可以看这套书。我会自己去买这套书。

[责任编辑:郑婵娟]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