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陝西餃子館開菜鳥驛站自救,生意活了。
西安高新區,早上9點到晚上9點半,是橡樹街區菜鳥驛站的營業時間,也是“陝西水餃家宴”的營業時間。
餃子館是老店。49歲的老板李愷是陝西武功人,做餐飲30年,有了自己的餐廳,生意一直紅火。沒想到,一場疫情突如其來,對餐飲有了影響。
于是,老李把餃子館一部分隔出來,開了家菜鳥驛站,給街坊免費保管快遞,方便大家寄快遞。
人來的多了,生意也活了。驛站+餃子館還解決了8個人的就業,跟着老李12年的員工,也不用擔心失去工作了。
快遞救活餃子館,熱心腸的老李還想着支持更多人。他在店里貼了一張告示:如果遇到困難,這里可以免費請您吃水餃。挺過去了,就知道,沒什麼大不了。
開菜鳥驛站自救
春節之后,疫情“凶猛”。2月中旬老李回西安時,小區還封着。他提前聯系好社區,待在家自我隔離。
老李說,餃子館不能開門,經濟壓力有點大:飯店每月成本3萬,還有店里都是老員工,跟了有12年的、9年的,“好賴也得給人基本工資。”
從窗戶往外,他看到街上只有快遞沒停。不過,因為不能進小區,都在擺地攤。當時天還冷,快遞員路邊等着不方便,大家取快遞也不方便。
一邊是飯店扛不住,一邊是快遞閑不住。細琢磨下,他有了新思路——之前他接觸過菜鳥驛站,帮大家免費存快遞,有空時去取就好。
“都是服務業方便街坊,也是小店生意的延伸,做快遞可以和業主拉近距離,也能带動餐廳。”
拿定主意,說干就干。他上網申請入駐,和城市經理溝通,電話聯系門面裝修改造……隔離期滿了,菜鳥驛站也開好了。
3月后,因疫情按下一個多月“暫停鍵”后,隨着政策許可,老李的餃子館和新開的菜鳥驛站都營業了。
店小二兼職快遞員,生意活了
做了30年餐飲,這次做快遞,老李覺得是一次機會:大家已經離不開快遞,包裹只會越來越多。服務好了,人就多了;有人就有需求,不說餐飲,做什麼都好。“自己要有造血功能,救活自己。”
現在,他的菜鳥驛站每天方便400多位街坊,加上寄快遞收入,菜鳥驛站本身有了收益,更重要的是带來人氣。
餃子館的工作有規律:中餐、晚餐忙,上午、下午空。上午、下午正好是快遞上架時間。“店小二都是兼職快遞員,沒幾分鐘,快遞碼得整整齊齊。”
店就在小區門口,街坊都從這里進出。有人取個快遞,順便吃盤餃子;也有人在家訂餐,員工送個盒飯,也順便送個快遞。方便。
快遞引流起了作用,現在,餃子館客流量已經恢復到疫情前60%。
跟了老李12年的員工,不用擔心失去工作了。快遞不僅救活餃子館,還解決了8個人的就業。
驛站“小店經濟”點亮社區
生意終于活了。6月3日,老李在店里貼出一張告示:
“出門在外,都不容易。如果您遇到困難,肚子餓了,這里可以免費請您吃水餃。挺過去了,就知道,沒什麼大不了!”
這不是一時的沖動。在高新區一带,老李是有名的熱心腸:日常助人為樂不說,餃子館長年為環衛工人准備熱開水;工人如果自带飯菜,店里可以帮忙加熱;每年冬至,他會給大家准備熱騰騰的餃子。
“一份餃子不算什麼,希望大家都好。”老李說,菜鳥驛站讓自己挺過來了,貼告示是想有個回饋,讓更多人感受到一份支持。
菜鳥驛站不僅引流。街坊在網上買東西,比如鮮花、生日蛋糕等,家里沒人,就會放在店里。“現成的10多個冷櫃,大家隨便放。”
接下來,老李在接入驛站的團購、商業等,還可以給街坊做餐食半成品加工,利用人流嫁接更多的服務,也想着在快遞和社區服務上做更多文章。
“飯店打烊遲,菜鳥驛站就一直開着,大家方便了,隨時可以取到快遞。”老李的小店,點亮了社區。
一家小店,是生計,也是生活;一間驛站,是就業,也是人間煙火。在全國,數萬個菜鳥驛站支持家庭創業:每開一家菜鳥驛站,平均可增加2人就業。作為城市經濟毛細血管,正在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