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會嶺大重磅研究報告:灣區港資製造業被低估

2020-06-18
来源:香港商報

  昨日,廠商會與嶺大聯合發布研究報告,並舉辦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記者 崔俊良攝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姚一鶴、左雯報道:昨日,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簡稱「廠商會」)和嶺南大學聯合發表《粵港澳大灣區港資製造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疫情後內地經濟主要由內需帶動,港資企業已投入中國內銷市場。專家認為,港府現時只對工業低度支援,港資製造業在本港以至在整個大灣區的經濟貢獻和地位一直受到低估和忽略。他們建議港府成立更高層次的跨境專責部門,推動香港工業發展,並建議特區政府、中央各部委和廣東省政府、有關地區的官產研學四方加強合作,將港資製造業的發展潛力進一步發揮出來。

  九成受訪企業無意離港

  今次研究基於樣本調查或利用大數據結果,推算粵港澳大灣區9市港資製造業企業在2017至2018年度內地業務的營運表現,發現投資額約4681億元、營業額約9003億元、繳納稅款約281億元、借貸額約2276億元。

  主理此項研究的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教授指,報告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了最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9市含港資成分的在營製造業企業數目,整體呈平穩上升趨勢,2018年共有21345家,累計註冊資本3177億元人民幣,從業人員數約271萬,而2017年營業利潤達540億元人民幣。

  報告表明,上述港資製造業企業中,近九成受訪企業的總部設於香港,全部表示無意撤離香港。惟報告亦指,大部分大灣區港資製造商在香港被視為「貿易商」,從業員被歸類於服務業員工。雖然港資製造業對區內及香港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卻被視為「境外產業」,長期缺乏全面及系統性的研究,間接令港資製造業的實際範圍、規模及貢獻被低估。

  港商「延外發展」值得大力支持

  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分析指,多項資料均表明,港資製造業在「延外發展」模式經營下對香港整體經濟起到重要提振作用,值得港府大力支持,例如成立更高層次的跨界別專責部門,共同建設可持續的工業4.0生態系統,推動工業及科技創新相輔相成;主動了解企業需求,制訂協助產業轉型升級藍圖;全面檢討大學教育及資助撥款機制,牽頭成立「傳統產業創新聯盟」;積極採納扶助政策措施,為廠商提供適切的稅務優惠及補貼;搭建有效的銷售管道及網絡,提高港商集體進入內地市場的競爭力等。

  周文港續表示,今次報告同時向中央人民政府相關部委、廣東省人民政府等提出建議,包括建立跨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制度,結合區內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力量,協助企業採用新的生產銷售方式,真正達至「官產學研」結合的目標;建立稅費項目清單,就行政事業訂定統一收費項目;推出降低港商在內地借貸融資成本的措施,逐步構建多層次、多管道、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在灣區周邊城市建設「加工貿易園區」及「協同創新產業園區」,降低企業發展工業4.0的成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相關制度等。

  冀港府舉策助轉型升級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常務副院長、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何俊志提到,報告呈現出的企業變化,讓他體會到不能用傳統眼光看港資企業。從銷售方式來看,從前以企業產品以外銷為主,現在形成內、外銷相結合的局面;從前企業產品以貼牌生產為主,現在有更多的智能化生產及原創品牌,變化趨勢明顯。

  他續稱,報告還呈現企業對內地和特區政府的訴求。多數企業認為,特區政府應該重新評估製造企業對香港的貢獻,推出更多政策助企業轉型升級;內地政府須減少稅務、政務收費,提升政策穩定性。

  何俊志提出,未來的研究或許能夠超越對政府或企業的建議,針對合作協調提出更多措施,行業協會也應該思考如何更好地扮演新的協作角色。他並建議特區政府成立更高層次的跨界別專責部門以推動工業創新,主動和廣東省合作,強化對灣區港資製造業企業的扶持、推動轉型升級,加強港商以「集體行動」的模式進入內銷市場。

  科研結合工業發展增值

  中銀香港(2388)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在同一場合表示,現在許多說法認為,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未來港資企業的發展重點是將製造業向高新技術靠攏。他提到,中國在高新技術發展迅速,當前在5G及互聯網技術領域已經領先,在生物科技、石墨烯材料、AI、量子技術等5大技術領域,亦已領先了一半。

  他強調,創新研發能夠最大程度創造價值,深圳去年創新產業創造的GDP達到了香港金融業的兩倍以上。他認為,香港技術研究領先大灣區其他城市,若能將技術研發、科技創新與工業發展結合起來,將會對香港的人才應用及企業發展產生突破性的價值。

  王春新續稱,到2025年之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可能會超過東京灣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灣區,他相信香港的創新研究將更好地帶動灣區發展。

  據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博士介紹,本次調查於去年3月至7月以問卷方式進行,訪問400家粵港澳大灣區內9個城市的港資廠家,並進行15次深入訪談和舉辦3場焦點小組,對象包括廠商代表、公營機構人員和專家學者等,了解他們具體的經營情況和當前對兩地經濟的各種貢獻,以及其對當地經濟的不可取代性;並借鑑包括美國、德國、以色列、新加坡、韓國、丹麥等共11個國家或地區推行新工業政策的經驗,重新定位香港的工業及重塑形象。

  【專家觀點】港商須重內需可投更多資源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健鑫報道:在昨日廠商會與嶺大聯合舉辦的香港工業發展路向高峰論壇上,科大經濟學學系前主任雷鼎鳴表示,香港資金對大灣區投資,不單對本港和內地有利,更對全球經濟有益,香港廠商能夠成為世界性參考指標,讓其他地區仿效。他又指,美國可能因政治理由阻止港商以美元交易,商家需研究對策。

  雷鼎鳴表示,目前全球政治風險上升,不少外國企業將工廠撤出內地,香港出口將受壓。此外,他預期工業界部分職位未來或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且業界創新科技人才不足亦為港商帶來挑戰。

  他又稱,現時政治局勢並非十分穩定,部分國家希望推出措施減低全球化影響,如實施制裁等,拒絕外來國家的產品輸入或原材料生產出口,故港商在大灣區投資時未來有機會遇上挑戰,「當然,若果賣番畀內地就冇事,但如果要出口,可能投資藍圖須再三思」。

  歐美訂單需求不樂觀

  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在同一論壇表示,貿發局最新預測香港全年出口跌一成,已計及內地疫情再次擴散風險,但實際影響要視乎疫情發展。他稱,香港廠家目前面對的挑戰主要是消費需求疲弱。另外,香港主要出口地為歐美,但歐美訂單需求仍不樂觀,本港出口將明顯受壓。

  關家明續說,亞洲區內和粵港澳大灣區訂單需求平穩,加上內地累積防控疫情的經驗,即使內地爆發第二波疫情,情況也不會像歐美一般差,廠家可投放更多資源發展內需市場。他表示,難以預測政治環境會如何影響各地商貿政策,「歐美市場可以放埋一邊,相反內地市場仲係運作到。」

[责任编辑:朱剑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