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7月24日22時22分25秒,「天問一號」環繞器上的重要載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成功開機。它是13個火星任務主載荷裏首個開機工作的產品,也是整個火星任務中唯一長時間運行的科學載荷。
測量的近火星空間的帶電粒子分布情況,可以與磁強計、離子和中性粒子分析儀等環繞器有效載荷,聯合分析火星大氣逃逸的原因。此外,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測量的從地球至火星的帶電粒子分布情況,可以提供抗輻射設計所需的參考數據,從而保護航天器以及未來探索火星的宇航員的安全。
研發團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點
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和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聯合研製,研製過程是一段充滿挑戰和不斷成長的歷程。
該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王鹢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受限於工程指標的苛刻約束,必須採用單個探測器系統對質子、電子、α粒子和重離子進行複合探測,並進行粒子能量測量和種類鑒別,該方案是內地首次採用的集成探測方案,技術難度和實踐風險非常大。
近物所孫志宇團隊、蘇弘團隊和510所胡向宇團隊等研製人員從問題分析、方案設計到試驗驗證奮戰了3個多月,先後解決了物理探測方案設計和大動態範圍、高靈敏度的讀出電子學電路設計、探測器架構設計、高精度低噪電源、電子學刻度等多項技術難點,滿足了火星探測任務對產品技術指標的要求。
隨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正式開機,它將開啟漫長的工作模式,完成它肩負的探測星際空間和火星空間環境等一系列重大任務。
一次探測完成三大任務
此前,各國的火星探測任務一般都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先環繞探測,再釋放着陸器到火星表面探測。作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一次探測就計劃完成三大任務,環繞火星飛行、在火星表面着陸以及在火星上進行巡視。一次發射完成多項任務,可以趕超世界其他國家在火星探測上的進度,但技術更複雜、風險也更大,此前也經過了反覆論證和考量。
在整個任務中,「天問一號」着陸器登陸火星表面是最讓人期待的環節之一,也是難度最高的任務之一。從地球出發一路奔向火星的途中,探測器將一直處於高速飛行狀態,要想成功着陸,着陸器要穿越火星稀薄的大氣層,將與火星的相對速度從每秒4.8公里降至零。儘管這個過程只有七八分鐘,因為電磁屏蔽的原因,整個過程全部要靠探測器自主控制完成,因此也被稱為「恐怖7分鐘」。1961年以來,各國共有17次進入火星大氣的探測任務,只有8次成功?陸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
中國自主研製的火星車是此次「天問一號」任務的一大亮點。大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將迎來後續的重要挑戰!
資源三號03星發射升空
【又訊】資源三號03星昨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其核心有效載荷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08所研製的三線陣相機、多光譜相機和激光測高丁。這三台載荷可完成立體測繪,助大眾看「立體」世界,進一步增強中國獨立獲取空間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中國測繪服務保障水平。
至此,資源三號01、02、03三顆衛星可與目前在軌的高分七號衛星開啟組網模式,共同構建測繪衛星星座。衛星運行高度約506公里,四顆衛星在同一軌道面內按相位間隔九十度均勻分布,全球覆蓋周期由59天縮短至15天,重訪周期為一天。
據介紹,此前分別於2012年和2016年隨資源三號01星和資源三號02星發射入軌的三線陣相機、多光譜相機及激光測高丁也均由508所研製。該系列衛星通過裝載這三台有效載荷,長期連續、穩定快速地獲取覆蓋全國的高分辨率立體影像和多光譜影像,生產全國1?5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產品,開展1?2.5萬以及更大比例尺地圖的修測和更新,展開國土資源調查和監測。
資源三號系列衛星的出現,實現了中國1:5萬測圖從依賴國外衛星到使用國產衛星的根本性變革,使中國成為國際上少數幾個掌握成套衛星測繪技術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