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出口規模連續27年居內地城市首位

2020-10-12 20:59
來源:香港商報網
 40年來,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國際化創新大都市,書寫了中國城市發展的奇蹟,深圳外貿發展尤為奪目耀眼。據統計,1979-2019年,深圳進出口總額從1676萬美元提升到4315.7億美元(合2.98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6萬倍,年均增長28.9%,出口規模連續27年居內地城市首位。
 
深圳海關支持蛇口國際樞紐港建設
 
 據海關統計,2020年1-8月,深圳進出口總值達到1.8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增幅居全國前五大外貿城市首位,佔全國外貿進出口的9.4%;其中出口1.04萬億元人民幣,規模繼續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一,進口8456.9億元人民幣,居全國第三,上升勢頭持續增強,充分體現了海關各項政策和改革舉措的成效。

 簡手續降費用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整體通關時間是口岸營商環境的最直觀體現,是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最基本保障。今年以來,深圳海關疊加應用、深化推廣「提前申報」「兩步申報」「匯總申報」等通關作業模式改革,試點推廣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出口貨物「抵港直裝」模式,滿足企業多元化通關需求,全力壓縮整體通關時間。2020年8月,關區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達到9.65小時、1.69小時,較2017年分別壓縮62.92%、85.80%。
 
 實打實的減稅降費,為外貿企業減負增效,也是深圳海關推進高水平開放的一大抓手。今年前8個月,該關執行落實稅款延期繳納、滯納金減免等稅收減負政策,累計為205家企業延期繳稅22.4億元,暫緩航空運輸企業每月租金申報納稅2600萬元,減免滯納金5339.58萬元,指導364家企業申請關稅商品市場化排除編碼,預計為企業退還關稅5.1億元。

 打造立體物流 保供應鏈暢通
 
 8月18日,首列「灣區號」中歐班列從深圳平湖南站出發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目前班列已開展常態化運作,累計將710噸總值約4450萬元人民幣貨物運往歐洲。多措施支持深圳始發中歐班列,是深圳海關服務外貿,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又一重大舉措。
 
 疫情以來,面對國際航空、海運等運力不足,深圳海關積極探索物流多式疊加的監管模式,創新打造「海陸空鐵郵」全路徑物流聯運新通道,強鏈補鏈,全面疏導物流「堵點」「斷點」。
 
 整合港口資源,推動建設港口群發展,推出組合港、東西部港區一體化、「整船換裝」等物流新模式,實現單個集裝箱運輸成本降低300-500元;突出「海陸空」多式聯運優勢,在前海建設「國際海運中轉分撥集拼中心」,加強區港聯動,實現全球攬貨、中轉分撥、進出口集拼等一站式業務,推動建設「珠江水域城際港」,多渠道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大力支持深圳機場開通「客轉貨」航線,緩解空運運力不足的問題。

 用足政策紅利 培育外貿新增長點
 
 疫情之下傳統外貿大門收窄,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則給深圳外貿打開了另一扇窗,為深圳外貿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自2013年深圳前海灣保稅區率先開展跨境電子商務特殊區域出口試點以來,深圳的跨境電商新業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刷新記錄。
 
 深圳海關結合跨境電商B2B出口業務落地,實施「新業態培育行動」,優化關區跨境電商區域佈局,支持全業態運作,促進關區跨境電商業務提質增量,充分引領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電商業態發展。2020年1-8月關區累計驗放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商品4.3億票,貨值230億元人民幣;其中累計驗放跨境電商B2B出口貨物435萬票,貨值79億元人民幣,位列全國第一。
 
 隨着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升級為前海綜合保稅區,深圳已形成鹽田、坪山、前海三大綜合保稅區鼎立之勢。今年以來,深圳海關貫徹落實「六穩」「六保」工作部署,創新監管模式,鼓勵企業用足用好政策紅利,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助力區內企業開拓市場,培育以綜合保稅區為代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成為新的外貿增長點。據統計,今年前8個月深圳關區以綜合保稅區為主體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進出口達4342.8億元,同比增長11%,以佔全市不足0.5%的面積貢獻了深圳外貿總值的兩成以上。
 
 下一步,深圳海關將幫扶舉措全面融入整體外貿大局,發揮深圳口岸聯動外貿與內銷、「一帶」與「一路」、歐美與東盟市場的作用,不斷提高深圳外貿發展水平,服務特區成立40年再出發,為支持深圳「雙區」建設,服務更高水平開放和更高質量發展,做出新貢獻。(記者 姚志東)
 

 

[責任編輯:趙書琪]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