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環境毒理及化學講座教授梁美儀領導海洋生態學家團隊,於香港西面水域成功利用人工生態組件去提升海堤上的生物多樣性。已於科學期刊《海洋汙染簡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發表。
梁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大嶼山深水角和屯門樂安排的垂直海堤設置實驗磚塊,這些磚塊是按照生態工程及有助生態環境的原理製造,而每塊磚均有罅隙、溝槽和陰暗部位,團隊其後再以雙殼貝類種植法,在一半的磚上種上本地石蠔僧帽牡蠣。結果顯示,罅隙深達2.5至5厘米的磚塊在陰暗部位出現的物種數量,比外露壁架的部位多出兩倍;相對沒有罅隙的磚塊,有罅隙的人工生態磚塊能承載多19至51%的物種及59至416%的生物數量。而種有石蠔的磚塊也吸引新的石蠔在磚上生長,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形成健康的生態系統。
圖為在樂安排海堤設置的人工生態組件。
梁美儀教授指,研究結果顯示通過人工生態組件能夠有效提升海洋生物多樣性,而技術可應用於香港現有的所有海堤。
梁美儀教授的研究是「全球海港研究計劃」的一部分,計劃會在倫敦、三藩市及悉尼等全球14個海岸城市設置相同的實驗磚塊,為期12個月。其中一個結果是在各地設置外型複雜的磚塊都能提升在其上生長的海洋無脊椎動物之多樣性。而有關研究結果已於期刊《全球生態學及生物地理學》(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上發表。
圖左為人工生態組件的原貌,圖右為置於海堤12個月後的情況,可見有不少生物例如蝸牛及帽貝等物種依附在上面生長。
梁教授領導的團隊之協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他們共同為全球海港研究計劃作出貢獻。(記者 唐信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