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姍姍而至。
秋天的韻味尚未褪盡,冬天,踏着金黃的落葉,身披澄澈明淨的藍天,由遠及近,緩緩而來。
要形容冬天的天氣,可能許多人都會說一個字「冷」。在古人的觀念中,立冬的到來,則意味冬季自此開始。
它是「四時八節」之一,也有不少有趣習俗。如今,忙碌的人們雖然沒有太多時間遵循以前的習俗度過立冬,但也多多少少都有着自己的溫馨回憶。
回憶:儲存大白菜,準備過冬
立冬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提醒:寒冷的冬天來了,要做好過冬準備。
陳岩在北京一家企業工作多年。她表示,小時候到了立冬前後,家裏總要儲存一些大白菜,父親騎着自行車,把它們運回來,整整齊齊碼好。
在那些有關立冬的記憶中,「吃」也佔據了一定位置。陳岩總能記得,冬天的空氣里時常飄着糖炒栗子和烤地瓜的香氣,還有糖葫蘆和凍柿子,都是兒時很喜歡的美味。
「冬天蔬菜少,但我媽是那種想方設法換着花樣做飯的人,有限的條件也要做到最好的口味。」在她的印象里,冬天並不單調。
對長大後離家去外地工作的人來說,小時候家裏的一頓飯,或許就是一份很溫暖的回憶。
為什麼要吃餃子?
立冬後,就意味着這一年的冬季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沒有冬眠這個說法,但卻有「立冬補冬」的習慣。
用來「補冬」的食物,一般熱量比較高,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進補的功效。有的地方,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
在北方,立冬少不了要吃一頓餃子。黃菲菲是90後,老家在山東。她記得,立冬的時候,餐桌上必定會擺上一盤熱氣騰騰的水餃。
餃子餡可以有白菜等不同選擇。「那時候覺得冬天特別冷,吃上一碗餃子,蘸着蒜泥或者醋,再來一碗餃子湯,感覺又暖和又好吃。」黃菲菲說,這也算是改善生活。
她聽說,冬天人的耳朵容易凍傷,名醫張仲景曾把藥材用麵皮包了給病人吃,治療凍傷,吃餃子是為了紀念他。餃子和「交子」讀音很像,立冬意味着秋冬季節之交,所以要吃餃子。
立冬要「補冬」
其實,在古人的認知中,立冬具有時間節點般的意義。
立冬這一天,在古代,皇帝會有迎冬之禮。據說,這一禮儀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比如《呂氏春秋》中就有相關記載。
秋收冬藏,一年的辛勞有了結果。許多立冬的習俗都在提醒着人們,經歷了秋天的豐收,冬天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未來的興旺吉祥。
如前所述,冬天嚴寒難耐,人們自然需要多補充營養。有的地方把立冬稱為「養冬」,就是補養身體的意思;又或者,有的地方要燉豬蹄吃,據說可以防止冬季手腳凍傷。
關於立冬,你還要留意這些……
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後背、肚子、頭部和關節,睡前溫水泡腳;
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
食補應溫補,宜吃栗子花生黑木耳;
不要熬夜,應早睡晚起,適當鍛煉;
開車前檢查一下,車下有沒有避風取暖的小動物。
調養精神,一起迎接冬天的到來!
時序交替、四季輪迴。立冬來臨,忙碌之餘,也不妨偶爾讓生活節奏適當慢下來,享受靜謐的冬日時光。(陳岩、黃菲菲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