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科技創新研究報告 向政府提出7項政策建議

2020-11-09 18:04
來源:香港商報網

 團結香港基金今天(9日)發表題為《搭建技術轉移大橋構築科研創新基地》的科技創新研究報告,指出本港大學雖然有卓越的基礎科研成就卓越,但卻難以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具有重大社會及經濟效益的產品和服務。基金會因此提出7項政策建議,加強本港院校的技術轉移能力以構建國際科研創新基地。

座談環節由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擔任座談主持,並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和建峰資本管理合夥人湯復基博士探討技術轉移在香港的未來發展。 

 2019年的數據顯示,本港所有大學的知識產權收入合計為1億港幣,不足牛津大學的1/7;而本地所有院校的衍生公司總數亦僅達牛津大學的一半左右。基金會認為,大學如果能有效轉化科研成果,對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亦大有益處。因此,基金會提出7項政策建議,分別是優化評核框架、增加研究人員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靈活性與選擇、透過技術轉移辦公室和技術轉移聯盟促進大學研究商品化 加強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 、善用未來基金培育本地衍生公司 成立一個高層次的科學和發展辦公室,為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提供意見及將九龍灣行動區發展為世界一流的創新園區 。

 團結香港基金在優化評核框架方面建議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仿效英國的高等教育統計局及知識轉移框架,設立更全面的數據庫管理數據和建立評核大學技術轉移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並根據大學在技術轉移的表現來分配其技術轉移的資助金額,以鼓勵院校的技術轉移文化。

 而增加研究人員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靈活性與選擇上,團結香港基金認為技術轉移的文化受限於大學的政策,除非本港的發明者支付昂貴的經費買斷,否則專利屬大學所有。因此基金會建議本地大學應放寬知識產權及校外執業的相關規定,讓教職員有更大動力及空間將其科研成果商品化。

 至於透過技術轉移辦公室和技術轉移聯盟促進大學研究商品化 方面,基金會認為辦公室須邀請商界領袖及投資者加入,並吸納來自業界和學界的人士。而各間大學的技術轉移辦公室則可組成技術轉移聯盟,建立連接大學與業界的平台去整合資源推動大學科研商品化。

 團結香港基金認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要加設第二階段,若初創企業成功獲得私人投資,政府便提供額外的資金,同時放寬稅收規定以鼓勵對初創企業的私人投資;政府也應促進資助計劃與香港科學園和數碼港合作,使初創企業能充分享用其資源及網絡。

 在善用未來基金培育本地衍生公司方面,團結香港基金贊同政府宣布將從「未來基金」撥出部分資金,成立名為「香港增長組合」的投資組合。而基金期望「香港增長組合」可效仿英國IP Group,使用「耐心資本」投資本地大學的深科技,將擴大院校科研成果的影響,帶來新的產業機會,進一步提高香港經濟的長期生產力。

 團結香港基金認為政府內部並無獨立機構提供科學諮詢,政府難以把握全球創新及產業發展新趨勢,因此建議政府借鑑美國和新加坡,成立一個科學和發展辦公室,由首席科學與發展總監領導,並邀請學者和科學家加入,為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提供建議,並推動公營機構試用本港的科創成果。

 團結香港基金指出創新成果的轉化離不開商界和業界的支持,而九龍東交通便利,鄰近大學和研發中心,同時亦是政府試驗智慧城市等嶄新科技的重要選址。因此,基金會認為政府應劃出九龍灣行動區1/3至1/2的面積,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創新園區,吸引人工智能及金融科技等公司進駐。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水志偉指,政府近年為發展科創加大投入,但較集中在基礎研究。若政府能填補技術轉移的缺口,把本港的科研成果商品化,將為經濟發展找尋新出路。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指,改善大學技術轉移的評核框架及關鍵績效指標,能加強院校對技術轉移的重視程度,促進大學之間的良性競爭,共同構建蓬勃的技術轉移氛圍。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表示,放寬研究人員校外執業的限制能增加研究人員從事技術轉移的靈活性、有效推動更多研究人才參與科研商品化,發揮香港的科研實力。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表示,研究報告提出7個政策建議政策,旨在從培育文化、善用投資、整體規劃及發展基建4大方面,加強本港院校的技術轉移能力,藉以打造一個更為蓬勃的科創生態系統。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水志偉表示,若能填補應用研究及市場之間的技術轉移缺口,把本港頂尖科研成果落地商品化,將為經濟發展找尋新出路。 

[責任編輯:劉亞寧]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