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由深圳博物館聯合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博物館、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舉辦的「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文物精品展」,在廣東深圳博物館開幕。
本次展覽分「以享以祀 事亡如存」「金昭玉粹 雍容華美」兩個部分,主要展出平武明代土司王璽家族墓與薛繼賢夫婦墓出土的精品文物共243件(組),包括石刻、金銀、玉石與陶瓷等各類遺物。系統展現了平武明代土司的社會生活與文化信仰,由此亦可一窺西南土司文化特色,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3月28日。
隨着秦漢以來大一統思想和夷夏觀念的形成,如何處理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成為歷代王朝的難題。13世紀起,中央政權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而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有效維護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中國土司遺址2015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土司文化由此受到世界廣泛關注。土司遺址完整見證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政策從唐宋時期的羈縻之治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清代大規模 「改土歸流」的變遷,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平武土司的特殊之處,在於由以王、薛兩家族為主的客籍漢族擔任土司。從南宋末年揚州府興化縣進士王行儉入龍州任判官開始,平武土司開始了長達近八百年的統治,是中國歷史上承襲時間最長的漢族土司之一,創造了獨特的土司文化,留下了豐富的土司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