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協今天(14日)在上海召開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會上不僅出台了2021賽季的各項新政,其中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以及球員薪資的調控引人關注。
2021賽季俱樂部名稱需去企業化
中國足協表示,根據《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政策要求,從2021賽季開始,參加中超、中甲、中乙三級職業的聯賽俱樂部的名稱必須實現去企業化。按照規定,俱樂部名稱的標準格式應為行政區劃+俱樂部名稱。其中俱樂部名稱不得使用非漢字,也不得含有俱樂部任何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稱,或近似名稱。從2021賽季開始,不符合名稱規範的俱樂部,將被拒絕註冊參加各級職業聯賽。
2021賽季開始球員降薪近50%
而在強化限薪方面,中國足協規定,從2021賽季開始,中超俱樂部單個財政年度支出不得超過至6億元人民幣;中超國內球員單賽季薪酬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人民幣,全隊平均年薪最高不超過稅前300萬元人民幣;而在外援方面,中超外援單季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全隊外援總薪資不超過1000萬歐元。
中國足協表示,明年聯賽新的政策實施後,中超俱樂部的總支出和球員收入,平均下降幅度將在50%左右。如果俱樂部單季總支出超過限額,將面臨最多「扣除24個積分」的重罰;而球員薪資不達標者,將無法參加任何級別的職業聯賽。同時,一旦發現俱樂部和球員有弄虛作假、虛報收入等行為,俱樂部將被勒令降級,球員將被處以禁賽24個月的重罰。
控制俱樂部運營成本刻不容緩
縱觀世界各大職業足球聯賽,控制足球俱樂部運營成本,使俱樂部走上自負盈虧,良性循環的軌道,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內部調查報告顯示,2018賽季,中超俱樂部平均收入為6.86億元人民幣,平均支出11.26億元人民幣,平均虧損4.4億元人民幣。導致俱樂部運營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是不斷水漲船高的球員薪資。目前中超聯賽平均年薪為853萬人民幣,位居世界第六。球員薪資佔到俱樂部運營成本的68%,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世界上運營最成功的的職業足球聯賽——英超聯賽。
除了國內球員不菲的薪資之外,天價外援頻頻登陸,也是推高中超俱樂部整體薪資的重要原因。2019賽季,中超聯賽本土球員的平均年薪為533萬元人民幣,而外援的平均年薪則達到了5847萬元人民幣,是本土球員的10.6倍。64名中超外援的年薪佔到了當年中超聯賽薪資總額的62%。而423名國內球員的年薪只佔薪資總額的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