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留給拜登的「難題」

2020-12-15 11:39
來源:香港商報網

    美國大選已塵埃落定,拜登贏得選舉,將於1月20日就職日宣誓就任美國總統。

 美國總統選舉團周一投票,正式選出民主黨的拜登為新一任總統。拜登獲得了306張選舉人票,超越當選門檻所需的270票。拜登發表講話時形容,這清楚地反映了民意,強調當權者政治力量是由民眾賦予的,現任總統特朗普應該要承認落敗。

 美國主流媒体早已報道拜登為總統當選人,但爭取連任的總統特朗普,至今沒有承認落敗。特朗普試圖翻盤的同時,在外交、中美貿易、軍需建設等各個層面「垂死掙扎」,為即將上任的拜登留下了「一堆爛攤子」。

 內外制約

 特朗普在大選之後,先是攻擊大選計票流程,不顧國內疫情工作的現狀,甚至無視「強制口罩令」,直接導致了疫情的進一步失控;繼而「退群」與世界各國進行各個層面的「協作」「紛爭」,激化矛盾,試圖拒交總統權力;最後,做出換國防部長等處處心有不甘的事情,但顯然沒有成效,反而讓美國現今狀況更加艱難。

 特朗普上台後明確表示他對多邊政治不感興趣。他拒絕促成大型自由貿易協定,並破壞了世界貿易組織作為監管機構的基礎。為了實現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他更傾向於達成雙邊協議和採取加征關稅等單邊措施。

 特朗普在其他問題上也採取了相同的策略,其中一個例子是應對氣候變化。他一直質疑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威脅的嚴重程度,選擇退出了奧巴馬曾推動的《巴黎協定》。

 有美國學者稱,退出《巴黎協定》使特朗普在政治上獲得了一個勝利,為其政治基礎帶來了微小的益處,但隨着世界朝著能源效率更高的經濟模式發展,退出《巴黎協定》將使美國在競爭中處於劣勢。這只是特朗普如何解決一系列外交政策問題的一個例子。這些問題還包括移民、與中國的貿易戰、拒絕譴責巴西總統博索納羅持續破壞雨林的行為、應對俄羅斯擴大對東歐的干涉等等。

 阿根廷媒體分析稱,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是二戰以來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半個多世紀來的第一次,白宮似乎變得更加關注國內問題,對行使該國一直渴望的領導權不再感興趣。

 這種政治立場與支離破碎的多極化全球格局相符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失去了直到冷戰結束前還一直擁有的大部分影響力。顯然,拜登在4年或8年內無法重新塑造起世界秩序。但他擔任總統的目標之一,是試圖改變美國在世界秩序中所處的位置。

 而拜登將面臨的特朗普「遺留」問題,挑戰已顯而易見。

 五大挑戰

 《國會山報》網站近日就載文分析了拜登要面臨的五個最大挑戰,包括抗擊疫情、重振經濟、政治極化、與國會打交道以及推進任期目標。

 在抗擊疫情方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在經歷夏末和秋季的緩和期之後,感染率再次迅速上升。拜登承諾完善接觸者追蹤程序,要求州長頒布強制口罩令,將聽取最佳的科學建議。好消息是,三種不同的疫苗已經在試驗中取得了良好的結果,但廣泛接種疫苗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新冠病毒顯然是美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在這方面的任何失誤都可能讓拜登損失慘重。

 在重振經濟方面:新冠疫情使美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10月份全美失業率為6.9%,儘管該數字比前一個月低了1個百分點,且遠低於4月份的峰值(14.7%),但幾乎是新冠疫情尚未造成嚴重影響的2月份(3.5%)的兩倍。即使疫苗即將面世,經濟學家仍擔心美國經濟二次衰退。與此同時,消費者信心最近有所下降,經濟低迷的情況將加劇。好消息是,股市自2月底和3月份暴跌以來表現非常強勁。如果拜登能重振經濟,他將收穫豐厚的政治回報,但他能否做到還是未知數。

 在政治極化方面:幾十年來,美國政治極化越來越嚴重,罪魁禍首不僅是政客,還有有線新聞和社交媒體等文化力量。最近幾周,特朗普鼓吹2020年大選存在欺詐行為,此舉已經產生了影響。經濟學人/輿觀的最新民調顯示,80%的共和黨人和45%的獨立人士稱,他們不相信拜登的勝利是合法的。拜登在競選期間承諾,努力讓再次美國團結起來。但是,將美國推向極端的力量將不會被輕易擊敗。

 在與國會打交道方面:拜登知道,明年1月上任之後,共和黨人願意與拜登合作嗎?這似乎值得懷疑。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經常採取強硬路線,在奧巴馬第一個任期,麥康奈爾曾表示,希望奧巴馬只有一個任期。奧巴馬任期即將結束時,麥康奈爾阻止了參議院為奧巴馬提名的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梅里克·加蘭(Merrick Garland)舉行聽證會,而麥康奈爾並沒有為此付出明顯的政治代價。拜登有一些有利條件,包括他曾長期任職參議院。作為副總統,他有時擔任奧巴馬在國會山的使者,他為自己跨越黨派界線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任期目標方面:拜登競選總統的基本原因很清楚,他是把特朗普趕下台的「工具」。但事實證明這並不夠,在全國範圍內,拜登以大約4個百分點(也就是600萬張選票)的優勢擊敗了特朗普,他可以在很多政策領域推進自己的目標,除了疫情和經濟,還有醫療保健、環境和氣候變化等。

 「裂痕」修復

 然而拜登要面臨的挑戰何止這些,修復現今美國社會的裂痕才是最艱難的挑戰。

 無論是特朗普政府試圖動用國民警衛隊鎮壓黑人的抗議活動,還是引起巨大爭議的「骨肉分離」政策,以及新冠疫情下少數族裔的悲慘命運,都將美國社會的移民政策爭議與種族矛盾暴露無遺。而這也將成為拜登上台後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美國警察針對少數族裔的暴力執法久已有之。今年源於黑人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殺」的「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遍及全美。美國部分城市甚至出現騷亂,迫使特朗普威脅動用國民警衛隊「平叛」。弗洛伊德之死揭示的是美國司法體系長期針對黑人等少數族裔的系統性、歧視性執法。

 「移民」一直是特朗普嘴邊的熱門詞彙。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政府已對移民採取了400多項行政措施,這些同時也是特朗普引以為傲的「成就」。在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更以移民政策吸引選票。從本質上講,特朗普強制遣返非法移民和「骨肉分離」政策反映的是在國力相對下降的背景下,美國已經不願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甚至於,特朗普為了順應美國國內那些全球化「受害者」的呼聲,通過打擊外來移民來保護本國的工作崗位。這無疑將成為拜登就職後必須處理的「燙手山芋」。

 日前,拜登宣布就任後的執政重點包括控制疫情、恢復經濟、處理族群關係等,但特朗普留給他的棘手問題顯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決。最樂觀的估計,控制疫情至少也要半年之久,經濟的恢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控制疫情的情況,而美國的種族不平等、黑白矛盾等問題存在已久,短期內也很難解決。

    拜登今日發表講話時說,「是時候團結起來了,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緊急工作。」當然,只有團結擰成一股繩,美國才能解決好目前存在的所有問題。

[責任編輯:鄭嬋娟]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