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創業就業 港青回應深羅湖政策「大禮包」:情真暖人心

2020-12-23 19:44
來源:香港商報網

 深羅湖區政府日前印發《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支持港澳專業人才創業就業發展及配套服務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港澳高校畢業的港澳青年,畢業5年內與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企業簽訂2年期限以上勞動合同,在該單位實際工作滿1年且仍在崗,可獲得本科生2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5萬元的一次性就業補貼。獲得金融、稅務、建築和規劃等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的港澳專業人才,與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企業簽訂2年期限以上勞動合同,在該單位實際工作滿1年且仍在崗,還可以獲得6萬元一次性專業人才生活補貼;其次,對符合人才住房配租條件的企業,向其所聘請港澳專業人才,統籌增加部分定向配租房源。該方案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力推協同發展新模式

 在共建重大發展平台拓展粵港澳協同發展空間,探索粵港澳發展新模式,為港澳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創造新空間的大背景下,打造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加快建設大灣區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的承載區已成為大勢所趨。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副會長及秘書長陳煒國、英國電腦學會(香港分會)前副會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表示:「新出台的政策對港澳青年除了基本保障之外還完善了其他重要領域,對他們來羅湖創業有了更多實質性的幫助。我認為羅湖區政府可以建立三地青年長時間深入互動平台,即可以三天左右時間,讓港澳青年親身融入羅湖,浸泡式地互動體驗羅湖的生活環境和創業氛圍,親身體驗對他們才是最大的幫助。特區政府沒有為青年提供這樣的機會和便利,這是港人內心真實所需。」

羅湖正緊抓「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圍繞「灣區樞紐、萬象羅湖」的新定位,積極引才、聚才、育才。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副會長及秘書長陳煒國。

 據了解,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十餘年來一直專注深港年輕人科技交流融合。「以前我們的參訪對象以南山、福田的居多,但現在深圳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讓三地青年節省了時間成本,更加方便互訪交流。今年因為疫情,深港之間交流甚少,疫情平穩通關之後,很多參訪計劃將提上議程,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就在做積極與深圳多個部門聯絡對接的工作。」陳煒國表示。

 港青將加大投資羅湖企業力度 建立深港科技互動板塊

 黃錦麟先生1975年出生於香港,現任深圳劍譜創意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總監,及通天地智能產品孵化基地首席深港企業發展顧問。從澳大利亞留學回港後,進軍香港商業軟件行業,公司客戶群佔香港四分之一上市公司以上,並多次代表香港參加亞太區資訊及通訊科技大賽及中國地區創新創業大賽,曾幫助兩間初創企業,於2018及2019年先後獲得亞太區資訊及通訊科技大賽初創企業冠軍,及2019年國家級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我們公司基地雖在華強北創立多年,但我對羅湖感情至深,任職羅湖區海歸協會副會長。在香港工作十幾年後選擇來羅湖創業,最大的感觸是無論在香港科技行業和商業文化上都很公式化,企業與企業、人與人之間比較冷漠。而羅湖卻讓我們全方位感受到了人情味,政府的舉措情真暖人心,令我們的創業氛圍也很愉悅。公司現已計劃在羅湖投資一家新媒體公司並增加互動業務板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表示。黃錦麟亦是現任香港軟件行業協會理事局成員,樂於分享其經驗幫助科技行業向前發展。

 羅湖區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協會會長張彥南深耕羅湖多年,他希望羅湖能夠直接針對港人在深圳尋找出路的急迫需求,給予港人進駐羅湖一張入門券或一顆定心丸,這是對創業者莫大的鼓勵和支撐。

 「港青來深必須獲得國內公司的專業資質,很多香港人必須掛靠內地企業才能接項目,這是一大痛點和制約,就長遠規劃來看,政府可出台更多專業資質的互認機構,例如建築師、設計師、會計、師範專業、晶片設計等專業,這樣令人才發揮的空間更大,真正建構中西合壁的特有科創平台。」張彥南對記者表示。

 深港青年人才交流計劃為先行區發展賦能

 羅湖一直是香港居民來內地投資就業的首選地,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範圍內更是港人、港企的高度集聚區。根據統計,截至2019年末,羅湖轄區常住香港居民39230人,約佔全市香港居民總量的20%,其中,僅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常住香港居民高達19101人。」

 根據規劃,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致力於打造深港社會協同的示範區域,推動深港兩地規則銜接。其中,與安永攜手合作開展了「深港青年人才交流」計劃,將在住房、社保、醫療、通關便利、證件辦理等多方面,為香港青年到羅湖工作、實習、生活提供一站式配套解決方案,為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發展提供新動能。

 「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的合作,引導轄區更多企業加入深港兩地人才交流的事業中。」羅湖區區長劉智勇表示,當前羅湖正緊抓「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圍繞「灣區樞紐、萬象羅湖」的新定位,積極引才、聚才、育才,羅湖也將為香港青年和專業人才在羅湖就業生活提供更多機遇和便利條件。(記者 易小婧)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十餘年來一直專注深港年輕人科技交流融合。

[責任編輯:劉亞寧]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