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峰遠眺】內地需求側改革給香港啟示

2020-12-24 04:03
來源:香港商報

 國際社會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2020年12月11日會議關於「需求側改革」的新命題。新華社的報道如是說:「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新內涵

 我理解,「需求側改革」是基於中國打造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提出來的,大體包含三層涵義。

 第一層涵義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對近些年內部需求不斷提增趨勢的簡單描述,而是具有新的內涵。

 內地不少經濟學家包括若干具權威性的經濟學家以為,自2006年以來,出口佔中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到2019年比重只有17.4%,從2006年最高點下降了50%。2019年,中國內地經濟總量的82.6%已是在內地消化,中國發展模式已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如果那樣的理解是正確的,那麼,何必提出從明年起中國邁入新發展階段、需要構建新發展格局?

 習近平主席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指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關係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為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管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

 顯然,「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不同於以往內需為主的新內涵。

 第二層涵義是,「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需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近些年,針對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中央強調去庫存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也重視補短板,主要也是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後,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必須繼續推進供結側結構性改革和啟動需求側改革。目的是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第三層涵義是,需求側改革的重點是鼓勵居民消費和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中國內地已有4億人屬於中產階級,同時也有6億人的月均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需求側改革必須顧兩頭,既鼓勵4億中產人士增加消費和提升消費水平,也幫助6億低收入群體增加消費和提高消費水平,二者既形成互補而有利中國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也形成互動,使中國經濟由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向更高水平發展。

 中國內地的恩格爾系數已降至0.28,愈來愈多中國內地居民在滿足溫飽後,不斷追求幸福。需求側改革的方向,是引導和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對優質商品和中高檔服務的需求。

 促進香港現代服務業發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盡快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盡快把精力轉向恢復經濟、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個新的發展契機,是配合和借助內地啟動需求側改革來促進香港現代服務業發展。

 具體而言,大體有兩條途徑。一是吸引更多內地居民、尤其中產人士前來香港消費。目前,香港的優質商品和高檔服務仍具競爭優勢。但是,必須正視香港的海洋公園和迪士尼樂園所遇到的困難,是沒有與珠海的長隆海洋王國和上海迪士尼樂園形成差別,需要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來彌補。隨着海南全島建立自由港,香港銷售國際品牌商品免稅優惠將消失,需要未雨綢繆。

 二是擴大香港服務業在內地中小城市,尤其內陸城市投資經營。2020年中國實現脫貧目標。鄰近農村的中小城市,尤其內陸城市,將形成對中檔服務的消費熱潮。

 毋須贅言,兩條途徑都要求盡快恢復香港與內地正常人員交往。為盡快遏制疫情、復蘇經濟,為香港與國家一同發展,特區政府必須下決心推行全民強制核酸檢測和普及與內地接軌的健康碼制度。(周八駿)

[責任編輯:徐麒釗]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