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述】拜登內閣華裔高光下的陰影

2021-01-06 20:40
來源:香港商報網

 隨着拜登即將登上美國總統寶座,其組建多元團隊的步伐也在加快。對於拜登來說,一個多元化的政府團隊是重要的,他選擇擁有亞裔與非裔血統的賀錦麗當副總統即有此考量;其中,美籍華裔亦再度迎來高光時刻,楊安澤、戴琦、蘇維思等的出現就是極好的註腳。

 眾所周知,華裔在美國有著一部飽含血淚與歧視的屈辱史。1882年,美通過著名的《排華法案》,將所有華人勞工拒於美國之外。諸多評論人士指出,《排華法案》就是美國排斥華人法律的起始點,是將人種歧視合法化。即使是今天,華裔在美仍處於相對弱勢地位。華裔本身也充滿矛盾:他們長有黃種人的外表,但大多人出生在美國,完全是白種人的思維方式;他們當自己是美國人,但西方社會卻拒之於主流外。

    因此,儘管部分華裔在美從政之路有所突破,但由於華裔群體在社會中的非主流地位,外加華裔社區與美本土社會的種種差異,這群從政者仍面臨重重困局。如此大背景引發了一系列核心問題:華裔官員在美政壇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們對待中國又是怎樣的態度?隨着拜登贏得大選,繼而組建史上最多元化內閣,華裔群體又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首位加入總統內閣的亞太裔女性 趙小蘭(圖源:路透社)

 華裔選民重要性受關注

 數據顯示,亞太裔是全美人口增長最快的種族群體之一,目前佔美總人口的7%。而華裔是亞太裔重要組成部分。

 華裔人口增長,意味着華裔選民基數及其話語權的增加。基於華裔選民的重要性,美國政壇官員們也開始逐漸與華裔拉近關係,以獲得這部分選票。以加州為例,數據顯示,聚集於此的華裔佔總華裔人口的36.9%。為拉近與華裔的關係,2003年賀錦麗競選三藩市地檢長時,就乾脆使用「賀錦麗」這一中文名字,開創了非華裔候選人使用官方中文名的先河。此後多年,三藩市競選公職的候選人,無論華裔非華裔都遵循賀錦麗方式,給自己起一個含中國元素的名字,這亦足以看出這些人對華裔的重視或被迫重視。未來各類選舉中,華裔也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一些關鍵搖擺州,可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

    數據顯示,亞裔選民佔選民總數的4.7%,在一些兩黨差距較小的州,亞裔選民的選票足以改變競選結果。而作為亞裔的主要大群體,華裔將有更大發揮空間,來改寫美國政治版圖。

獲拜登提名為貿易代表的戴琦(圖源:路透社)

 華裔依然面臨重重挑戰

 近幾十年來,華裔官員逐漸進入美國政壇主流視野,擔任市長、國會議員,甚至入駐內閣。近些年來,越來越多亞裔尤其是華裔,開始在美政壇佔據一席之地,如首位華裔內閣成員趙小蘭,本屆大選初期「要衝擊第一位華裔總統寶座」的楊安澤,近期被拜登提名為貿易代表的戴琦……不少華裔身居要職,部分職位在對華關係中舉足輕重。曾有傳聞稱,加州勞工局長蘇維思是美勞工部長一職的有力人選;如蘇維思真的當選,她會是繼趙小蘭後第二位出任勞工部長的華裔。

 趙小蘭是上世紀60年代隨父母移民美國,是首位加入總統內閣的亞太裔女性;她是美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的妻子,2001至2009年擔任勞工部長。惟需注意的是,儘管越來越多華裔湧現出來,能夠成功躋身美國政壇的華裔只是少數,華裔高官更屬鳳毛麟角。除了少數華人精英之外,廣大華裔在美國仍受排斥:據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發布的一份「美中公眾態度調查」,76%的在美華人表示「工作中遭受過歧視」,而41%的美國人認為「中國人和在美政府的華人僱員和私營部門的研究人員、科學家對美國構成安全風險」。在這種氛圍之中,華裔走進美國政壇勢必會比白種人經歷更多困難與挑戰。他們必須比白人官員更出色,必須竭盡全力跨越種族障礙,突破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限制。

曾參與本屆美國總統大選的楊安澤 (圖源:路透社)

 華裔官員對華未必天然友好

 相較於非華裔官員,華裔官員通常更熟悉中國文化,對中國社會各層面了解更多,部分人可說流利的普通話或粵語。這些本應成為他們架起中美合作橋樑的巨大優勢。惟美國政府挑選華裔官員的目的,一方面是為拉近與選民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利用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更好地處理對華事務,包括打壓和牽制中國。而這些華裔官員大多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忠心耿耿為美政府服務。他們部分人出生於美國、成長於美國,所以對中國並沒有深厚的感情。因此,「為中國製造的麻煩」或許會更為棘手。

    以拜登提名的貿易代表戴琦為例,其父母來自台灣,在美長大的她曾表示,「很榮幸能夠代表美國,向世貿提出對中國的申訴」。事實上,戴琦曾在內地擔任過一段時間英文老師。但令人遺憾的是,她對友善包容的中國並沒有釋出額外的善意。而據業界人士分析,拜登對戴琦青睞似乎表明,美國新政府打算在與盟友密切合作的同時,迅速著手解決與中國懸而未決的貿易糾紛,而且可能延續較強硬的立場。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不必、也不會冀望美國政界有幾張華裔面孔會緩和中美矛盾。其實,美國政壇華裔官員們是否可以扭轉一下自己的思路,跳出美國狹隘政治霸權的桎梏,以理性、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中國的發展,並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文化優勢為中美關係健康發展貢獻力量呢?(記者 徐浩)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