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下稱「紐交所」)宣布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香港)三家中國電信運營商執行退市程序後,事件出現了戲劇性的兩度反轉,最終決定於當地時間1月11日摘牌這三家中資企業。此外,全球指數公司富時羅素、明晟指數公司(MSCI)和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先後宣布從旗下相關指數中剔除這三家中國電信運營商。受訪專家認為,無論是去年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還是最近相關金融機構的舉措,都可看出美國在金融領域持續打壓中國企業的意圖非常明確。受這些因素影響,中資企業赴美上市融資的難度料將加大,未來大概率會將香港作為境外首選上市地,而面臨退市的中概股來港二次上市亦將是大勢所趨。
美赤裸裸將資本市場政治化
在1月7日的公告中,紐交所表示,扭轉此前決定是因為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發布了最新指引,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香港)的美國存托憑證(ADR)將於當地時間1月11日下午4時停止交易。
全球指數公司富時羅素1月7日宣布,將把這三家中國電信公司的股票從其全球股票系列指數和全球中國A股指數中剔除,自1月11日起生效;明晟指數公司(MSCI)1月8日亦宣布把這三家中國電信公司的股票從該公司基準指數中刪除;標普道瓊斯指數有限公司稱,將自1月12日起自各指數中移除這三家中國電信公司,並移除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固定收益有價證券。受上述機構有關舉動影響,三家中國電信公司在港股和美股的股價在1月8日紛紛遭受重挫。
根據中國證監會相關發言人早前提供的數據,上述三家公司擁有龐大用戶基礎,基本面穩定,在全球電信服務行業中具有重要影響力。而其ADR總體規模不大,合計市值不到200億元人民幣,在三家公司總股本中的佔比最大只佔2.2%,其中中國電信只有約8億元人民幣,中國聯通只有約12億元人民幣。「流動性不足,交易量很小,融資功能缺失,即便摘牌,對公司發展和市場運行的直接影響相當有限。」該負責人表示。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去年以來,美國持續打壓中概股的意圖非常明確。無論是去年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還是最近紐交所啟動摘牌三家中國電信運營商的程序,都表明美國在動用金融市場手段來打壓中資企業,這是赤裸裸地將資本市場政治化的行為。「中國的三家電信運營商在紐交所掛牌已長達20年,一直遵守美國證交所和證監會的相關規則。但因為政治原因,美國強制中資企業摘牌退市,這種做法打破了一貫的自由市場和自由經濟的主張,無疑會令美國市場遭受損失。」董登新說。
中資企業及中概股備受打壓
特朗普政府去年11月頒布一項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投資者投資由中國軍方持有或控制的公司,該行政令將於2021年1月11日正式生效,並要求投資者在2021年11月之前剝離相關投資。據統計,美國迄今已將35家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包括中國頂尖芯片生產商中芯國際、石油巨頭中海油等。據路透社之前報道,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將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列入該黑名單。
路透社報道稱,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官員計劃於1月14日下午開會,討論擴大對中國的投資禁令。美國國防部、國務院和財政部官員將在會上考慮對去年11月發布的這項行政令進行調整。另據路透社1月8日報道,美國場外交易市場(OTC Markets)1月7日宣布加入限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陣營,禁止12隻中國證券在該平台交易。
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態度強硬,從貿易、投資、科技、金融等領域持續向中國發難。對於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美國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去年先後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於去年12月18日正式簽署該法案。該法案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其證券禁止在美交易。此外,該法案還要求公司可證明自己不被外國政府控制。
興業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PCAOB在官網列出了目前在年報審計過程中遭遇審計障礙公司的詳細清單共計262家,中資公司236家(其中中國內地公司171家,中國香港公司65家),中國公司數量佔比達到90%。Wind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3日,中概股總數量為263家,該名單覆蓋了89.7%的中概股。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這些法案本質上是特朗普政府通過行政干預手段,限制美國資本投資中國有關企業,但資本無國界,全球始終無法忽視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其高增長的市場潛力。從長遠發展看,美國自由市場被套上「意識形態和行政命令」外衣,市場規則政策變動帶來的不穩定性,都將損害美國資本市場在全球的競爭力和長期吸引力。
赴美上市企業或轉場避風險
普華永道近日發布的2020年IPO市場的相關數據顯示,在目前中美關係錯綜複雜的大環境下,2020年不少中國企業仍選擇去美國上市,共有31家中概股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合計融資金額121億美元,融資額已達到2019年的4倍。其中,新能源汽車、金融科技、互聯網服務等行業尤其受到美國投資者的青睞,單個上市募集資金額都在10億美元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雖號稱適用於所有尋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但從法案以及美國國會有關人士的言論看,該法案的一些條文內容直接針對中國企業,這將進一步增加中資企業赴美上市難度,同時也極大增加了在美中概股的退市風險,或將加速中概股回歸以及推動擬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更換目的地。
「三家中國電信運營商在美國的市值總共也就200億元,因此這三家企業本身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這件事情的其他影響在於,可能會引發中資企業和中概股的緊張情緒,這些企業或許會採取相應對策,來應對未來不確定的政治風險。」董登新說,大量中概股有了這種不安全感之後,可能會考慮儘快回歸港交所或A股市場。而原本打算到美國上市的一些中資企業,或許也會改變初衷,優先選擇到港交所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
周茂華亦認為,特朗普政府簽署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實際上增加了外國公司在美上市和融資的難度,實際上對內地企業赴美上市熱情潑了一盆冷水。「該法案可能導致部分中概股退市風險增大,勢必推動部分優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回歸港股或內地二次上市。」周茂華說。
中概股回歸 港交所受益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通過後,美國對中概股審核趨嚴將常態化,已上市中概股或面臨退市風險,擬赴美上市企業將接受更嚴苛的審核。隨?港股發行機制不斷優化,或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一次或二次上市,港交所或將首先受益。
實際上,在去年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引發中概股「信任危機」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已經出現了尋求二次上市或私有化的浪潮。其中包括網易(09999.HK)、京東(09618.HK)、百勝中國(09987.HK)等8家中概股已陸續在香港二次上市。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中國香港市場「一國兩制、貫通中西」的差異化優勢沒有改變,港股市場將首先受益於中概股回歸,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港股的上市流程和市場環境與美股市場更相似;二是在外資行業准入、匯兌等方面更為寬鬆靈活;三是有利於企業後續對接國際市場;四是同股不同權企業納入港股通,未來可同時對接內地和海外資本;五是銳意改革腳步不停,法團同股不同權優先對二次上市放開。
「出乎意料,作為全球最為『開放』的美國市場出台如此強勢和『有針對性』的法案,也令不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處境尷尬。」周茂華說,既然美國市場監管環境持續收緊,中概股勢必準備「B計劃」,回歸二次上市不失為一個好方案。近年來,港交所制度改革向中概股回歸拋出橄欖枝,優質中概股的回歸可提升市場活躍度以及港交所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預計後續仍有不少中概股將逐步回歸香港市場。此外,未來隨着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創新,科創板等有望吸引優質海外中概股回歸二次上市。
本港去年IPO排名全球第二
普華永道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香港IPO市場表現仍然出色,在全球IPO融資總額中排名第二。2020年香港市場總融資額為3977億港元,同期增長25%。在新經濟企業和中概股上市活躍的支持下,主板表現強勁,融資額達到3971億港元,同期增長26%。GEM新上市公司融資金額有6億港元,同期減少了40%。「港交所自2018年實施重大改革以來,國際化地位已進一步提升。港交所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足以與納斯達克和紐交所相媲美。尤其在中資企業眼中,港交所甚至可以取代它們的地位。」董登新說,在中資企業未來的上市計劃中,可能會重新做出調整,首選港交所,同時也會考慮選擇內地市場。
董登新指出,內地市場進行了註冊制改革,尤其是科創板和創業板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同時,A股市場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也有了大幅提升,可以說港交所和滬深交易所已形成集群效應。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內地市場的國際化以及資本上的雙向開放,也極大提升了內地市場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內地企業將來上市可能不再選擇美國,已在美國掛牌的中概股極可能採取各種路徑和方式,儘快回歸港交所或滬深交易所,這應該是大勢所趨。」董登新說。
興業證券預計,香港未來三年將迎來約380億-770億美元的二次上市募資規模和每年50億美元原擬赴美首次上市規模。此外,回歸中概股的ADR轉換將為港股市場帶來大量的流通市值和市場交易,《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生效也將加速已回歸中概股ADR的轉化。若港股成交額佔比超過55%,中概股需將港交所作為第一上市地,屆時將可能被納入港股通。(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相關鏈接:美三大投行提早終止484隻窩輪
國際指數公司剔除被美國政府禁止投資的股份後,三大美資行摩通、摩根士丹利及高盛提早終止484隻窩輪、牛熊證及界內證買賣。受影響的484隻窩輪、牛熊證及界內證,即日起至下周五(22日)進入有限流通量期,發行商將提供單邊買入價報價,購回投資者手上持貨。
港交所(388)稱,正與發行商保持接觸,確保產品取消上市程序有序進行,相信此舉不會帶來重大不利影響。港交所擬向發行商提供豁免遵守某些上市規則,以便他們進行回購,減輕相關產品提前終止對投資者及市場帶來的影響。
富瑞報告表示,三大中資電訊股因美國投資禁令所受的影響已大致反映在股價之上,估計有關股份自去年12月28日以來的累計交易量為其自由流通量的41%,遠遠超過美國相關投資禁令估計所沽售量。
恆指見近一年高位
恆指昨高開逾百點,並一度重上兩萬八大關,高見28176點,為近一年高位。北水加快流入港股,全日淨流入189.3億元人民幣,增加14.6%,買入最多的個股依次是騰訊控股(700)、中國移動(941)和中國海洋石油(883)。豈午後恆指升勢不保,未能企在兩萬八關上收市,中移動及聯通(762)彈逾半成,中電信(728)升1.5%。恆指最終收報27908點,升30點,成交2541億元。
有外電報稱,內地監管機構和人行計劃推動阿里巴巴(9988)旗下螞蟻集團、騰訊及京東(9618)在內的科網巨企分享消費者貸款數據,有意指示互聯網平台將龐大貸款數據提供給全國性信貸機構,以防止過度借貸及欺詐行為。 (吳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