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年伊始,英國停止遵守歐盟規例,取而代之的是全新旅遊、貿易、移民和安全合作機制。英國首相約翰遜於新年賀詞聲稱,英方一旦擺脫歐盟所有規則,將是一個「開放、慷慨、外向、國際主義及自由貿易」的國度。「這是英國一個令人驚喜的時刻。」他強調,英國人的自由掌握到自己手中,能否充分利用它將取決於國民。目前,全球疫情持續肆虐之際,英國能夠充分發揮其所謂「脫歐」的自由,並通過「不同及更好的管理」,領導投資基建、教育、科技等領域,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框架嗎?
2020年12月30日,英首相約翰遜與歐盟商討後簽署脫歐貿易協定。路透社
英國倫敦,反脫歐抗議者在議會大廈外示威。路透社
倫敦金融中心地位備受衝擊
和歐盟其他國家相比,英國無疑在地理位置、營商環境、金融生態及教育方面等更具優勢。這些優勢曾讓英國成長為「日不落」帝國,如今倫敦依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但脫歐之後,其發展前景其實是憂喜難測。經濟上,雖然脫歐能為英國節省約佔GDP0.3%至0.4%的年預算攤派費,擺脫歐盟勞動者自由流動制度限制,減少外來移民給社會福利和勞工市場造成的衝擊,但也面臨著市場避險行為誘發金融市場動盪、英鎊地位和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衝擊等諸多風險。
國際金融業務受到影響
據2020年9月出爐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倫敦僅次於美國紐約,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脫歐之後,英國與27個歐洲成員國貿易往來將受到影響。美國網站Investopedia曾預計,英國直接或間接GDP與人均GDP10年後最高會下降8.1%。
銀行業是英國金融服務行業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倫敦也是全球銀行業中心。截至2017年,英國銀行業總資產佔英國名義GDP的426.1%,其中38%為外國控股銀行在英國的子公司及分公司。脫歐後,英國將失去歐盟單一市場准入條件,而成為第三國。作為該國優勢產業,英國服務業佔其GDP80%以上。2019年對歐盟出口的服務業之中,金融服務佔了一半以上。脫歐後,英國恐面臨金融、科技人才短缺,外資對於英國信心或將動搖,許多往常具備的優勢條件不復存在,在歐盟開展業務的難度也會與日俱升。事實上,為應變脫歐不確定性,許多銀行已經將資金與人員陸續轉移到歐盟地區,如德國、愛爾蘭、荷蘭和法國。例如,摩根大通就從英國轉移2300億美元(約1.5萬億港元)到德國法蘭克福的子公司。倫敦有數百名銀行業者遷往巴黎、法蘭克福、米蘭和馬德里等歐盟城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亦將不少員工分配到歐盟國家以順利開展業務。
農業汽車業物流業受挫
Waterbrook Inland Border是通往歐盟的主要幹道,由於英國脫歐,貨車司機清關比往日時間長很多,大排長龍。路透社
除了傳統金融業外,英國製造業、汽車業、農業等也受到打擊。
目前,歐盟農產品進口稅率平均為11.1%,畜牧類平均為15.7%,部分項目最高達116%;乳製品為35.4%,部分高達189%。而英國農產品進口稅率平均為16%,多數為保護英國國內的牛肉、羊肉、豬肉和家禽類所設的關稅保護。
歐盟與英國分手後,汽車進口關稅將提高到10%,在歐盟銷售的英國汽車平均價格會提升3000英鎊。物流業因邊境海關審查,也大大降低了運輸速度。脫歐之後,英歐貿易關係直接受世貿規則管轄,原本寬鬆的貿易限制與關稅都將被拉高,人員與貨物往來規範將更為嚴謹。惠譽分析表示,就汽車業而言,貿易協定的達成讓人們暫時鬆了口氣,但這「只是比最糟糕的情況好了那麼一點。」如今,更應擔心的是跨境安排複雜化所帶來的供應鏈中斷和成本問題。
部分英企遷至歐陸避險
因為上述。有些英國公司正考慮將其業務徹底或部分遷往歐洲大陸。這些公司稱,留在英國的前景令他們憂心忡忡。
英國企業董事協會一年前的一份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型企業計劃或考慮遷往脫歐幕布的另一側,或者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歐洲大陸設立分公司。
荷蘭投資當局指,自從英國2016年公投脫歐後,他們已吸引到140家擔心脫歐的公司,還有100多家公司正探討遷移的可能性。其他歐盟國家也表示,有空前多的英國公司正徹底或部分遷移,或者正在考慮這樣做。
僅有花旗睇好英國脫歐
英國商業智庫Z/Yen Group研究指出,脫歐之後,英國倫敦金融中心地位恐受損;其觀點備受同行認同。
不過,花旗集團新歐洲業務主管內維尤斯認為,脫歐後,倫敦仍將繼續保持其歐洲最大金融中心的地位。他認為,英國不會衰退,因為英鎊貶值將使英國出口更具競爭力,且能激勵外國投資。有分析指,花旗和其他投行相比,在脫歐方面處於有利位置,該行已在愛爾蘭和歐洲經營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網絡,如它在都柏林、法蘭克福和巴黎的3個主要營運地區,開出了多達200個新職位——儘管如此,脫歐也已使花旗損失超過了1億美元。
歐盟國際影響力也會削弱
英國脫歐,開創國家退出區域合作聯盟的先例,其所折射的是歐洲社會反一體化和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國家主義抬頭,不僅使全球多邊合作治理面臨巨大考驗,也會削弱歐盟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對歐洲地區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複雜影響。
歐洲一體化遭遇嚴重挫折
英國脫歐,意味着歐洲一體化「三頭馬車」解體,對依然困於低潮甚至停滯狀態的歐洲一體化合作無疑是雪上加霜。
經濟上,英國脫歐將延緩歐盟自由貿易和單一市場的推進,給英國和歐洲勞動力市場管理、對外貿易、金融監管和國際資本流動機制等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脫歐也可能加劇歐盟內部的力量失衡。作為曾經歐盟第二大經濟體,英國脫歐意味着歐盟將減少1/6的GDP,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下降,而其長期形成的內部力量平衡格局也將打破。因歐盟失去英國這個重要的平衡砝碼,缺少英國制約的德法主導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法國經濟上的保護主義傾向和德國的國際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成員國對德國主導歐洲的擔憂亦愈加明顯。
全球治理面臨巨大考驗
與此同時,歐俄關係或將迎來緩和改善的機遇。英國脫歐後,英歐相互制約鬆解,歐盟內部對俄溫和力量上升,歐俄關係改善的可能性會增加,俄羅斯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和全球地位將有所恢復,亞歐大陸政治版圖也因此發生變化。
英國脫歐,還進一步助長了反一體化、反全球化思潮的興起。脫歐,很大程度上昭示著底層民眾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是對由西方精英階層主導的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的抗拒。英國完成脫歐,這股反一體化、反全球化思潮可能表現得更為明顯,進而威脅全球化發展的進程。
英國脫歐,亦令世界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變得複雜化。歐盟無疑是當今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可忽視的力量,特別是在多邊貿易、氣候變化、發展援助等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英國脫歐使歐盟的整體實力、外交資源及治理能力受到損減,其全球作用的發揮將顯著增加更多制約,甚至給新時期的全球化進程與全球治理增加新的阻力和不確定性。
未來香港「有機可乘」
圖源 路透社
英國脫歐前,就有顧問公司表示,不少英國金融科技公司有興趣將公司移至亞洲市場。去年底,野村證券表示,2021年亞太地區企業盈利有望強勁復蘇,因該地區國家在控制疫情方面普遍比西方國家做得更好。這可能使更多金融服務企業將眼光投向亞洲。
當脫歐令英國及全球企業嘗試走出歐洲踏足亞洲時,具有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香港,就可能成為吸引它們著陸的亮點和賣點。
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總部設立在香港金融中心區。路透社
2019年,香港有184家新股上市,當中有169家來自主板,以零售消費品及服務類和工業企業為主, 較2018年增加了26間。上市集資額方面,2019年香港市場總集資額為3155億港元,按年上升了10%。2020年,隨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眾多中概股回流香港,香港IPO市場亦高居全球第二位。羅兵咸永道香港企業客戶主管合夥人黃煒邦指,該行預計2021年至少會有170間企業來香港上市,總集資額介乎4200至4600億港元,有望打破2010年4495億的紀錄,並有機會重奪全球首位。近幾年,愈來愈多內地企業選擇來港上市,帶旺了香港IPO市場的同時,亦增加了內地企業在香港市場的份額。
亦有評論形容,英國脫歐之後,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對英國建築及基建行業而言是一個「誘惑」。據推算,直至2030年,亞洲基建每年所需資金為1萬億至2.7萬億美元不等。數目之大,對於倫敦證交所中500間以上屬於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原材料業、建造業、電訊業或資訊科技業的上市公司而言,確實極具誘惑力。而作為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橋樑,香港對於希望開拓內地市場、參與「一帶一路」的國際企業而言,無疑有其吸引之處。早前,香港貿發局就指,由於內地法制及語言上的原因,英國企業首選依然是香港。加上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理財通等合作計劃的陸續推行,將會為香港持續帶來巨額的北水(中國資金),這些資金又將同時吸引來國際資源及資產。以上種種原因,相信都會令香港「有機可乘」,吸納更多外國公司來港上市。(編譯:戚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