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大道,作為橫貫深圳經濟特區東西走向的交通要道,40年來見證了深圳的發展與繁榮。從見證「深圳經濟特區窗口」的羅湖國貿大廈拔地而起,到親歷福田華強北「亞洲電子第一街」的人潮湧動,再到紀錄「中國矽谷」南山科技園的崛起,以及珠三角「曼哈頓」前海合作區的擴容,日新月異的發展,以深南大道為標誌的東西向軸線發展已近乎飽和。對此,深圳南北向縱深發展的中軸,隨着城市新中心的遷移和產業經濟及人口的外溢應運而生,同時承載著商業金融、科技創新、交通樞紐、居住中心的縱向使命。為此,加快中軸提升,將與深南大道一同形成南北貫通城市發展的骨架。
打開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深南大道與深圳中軸(南北)自然地形成城市發展骨架,形成以深圳中軸為戰略軸心,融通深圳「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的城市戰略發展布局。
對此,廣東省政協委員聶竹青提交了《關於做優做強粵港澳大灣區東岸城市中軸的建議》的提案,強烈建議深圳市明確中軸定位,以更高站位、更高維度、更大力度加強中軸的產業、交通、行政、文化、城市景觀等規劃布局,推動以福田-龍華為中軸的地帶與香港、東莞的合作發展,實現中軸地區的強勢崛起。
廣東省政協委員聶竹青
聶竹青指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東岸城市中軸依託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為骨架,由南至北串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梅林-彩田片區、北站新城、清湖-阪雪崗科技城、九龍山智能科技城、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等節點,承載著華為、富士康等世界級企業,是先進製造、高端製造、精密製造、智能製造的產業集聚區,也是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創新鏈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耦合區,是足以媲美紐約灣區第五大道、三藩市灣區101國道、東京灣區中央大道等三大灣區中軸線的世界級黃金發展軸。
聚焦頂層設計
深度融合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2019年7月,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印發《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軸將成為落實「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通過增強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加強小區域的產業聯動,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的一步。同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三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其中明確將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
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東岸中軸提升戰略就被賦予了新使命。聶竹青認為,大灣區東岸事實上已經形成縱向的城市發展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香港、深圳、東莞、廣州,其經濟總量佔據大灣區經濟總量的80%左右。東岸縱向四市如今已形成大灣區的主軸,而灣區東岸中軸未來必將是大灣區主軸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支撐與引領軸。
聶竹青在提案中指出,由於缺乏省級層面的戰略支持,目前灣區東岸中軸區域發展中,各市區缺乏統一行動和共同目標,無法形成發展合力,做優做強粵港澳大灣區東岸城市中軸難度較大。尤其是在戰略規劃方面尚存不足,其中深圳中軸片區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珠江東岸的中心位置,南臨香港東部知識及科技創新走廊,北接東莞東南組團,但目前尚沒有都市圈層面的中軸提升戰略和相應的城市空間規劃。
為此,聶竹青委員建議按照「合縱連橫、南聯北拓、承上啟下、帶動輻射」的設計思路,編製大灣區東岸城市中軸規劃,加快構建城際快速交通網絡,提速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尤其是向深圳城市中軸片區配置更多城際軌道交通資源,催動大灣區東岸黃金軸線的「中部脊樑」加速成型崛起,帶動整個灣區東岸城市群加速互聯互通,從而為構建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戰略支撐點。
此外,通過做強做優大灣區東岸城市中軸,加速集聚高密度、高流量、高價值、高創新活力、高端資源匯聚的特點,也承擔著大灣區東岸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的作用,充分銜接灣區東岸規劃以及建立深、莞兩地流域生態共治、資源配置合理、產業分工協作、軌道銜接便捷的協同機制,使大灣區東岸形成軸心經濟發展帶。
南聯香港
「雙基點」創新區域協同發展
從整個灣區東岸區域來看,以深圳中軸(福田-龍華)為核心區為基點,南北延伸的深圳中軸線北接深莞惠(3+2)經濟圈,南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聶竹青委員看來,深圳中軸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對內毗鄰六區,對外直達香港、東莞、惠州、廣州,構成灣區(珠江東岸)現代化國際化的中軸經濟發展帶。
日前,深港共建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簽約啟動,計劃推動創新要素便捷流動,打造融合「一國兩制」優勢的國際化開放創新平台。同時,探索實施特殊的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和國際科技合作機制,努力在科研人員出入境、科研物資通關、科研資金流動、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先行先試。
深圳北站,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直達香港西九龍僅需19分鐘。
深圳北站,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直達香港西九龍僅需19分鐘。深圳北站與香港、廣州形成半小時生活圈,與武漢、廈門、長沙、南昌等國家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形成4小時生活圈,是深圳連接港澳、協同灣區、輻射內地的一張「王牌」。
對此,聶竹青委員建議以國家實施「雙循環」發展戰略為有利契機,大力提升深圳北站國際樞紐功能,充分發揮高鐵輻射帶動作用,加速推動深圳北站商務區強勢崛起,全力構築灣區一體化開放合作平台。一方面,繼續深化與香港在科技、產業、金融、商貿、人才、教育、文體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吸引港澳人才來深創業發展,加快推進大灣區國際人才驛站、港澳技術轉移轉化產業園、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全力打造深港合作示範區域和超級總部基地;另一方面,依託高速鐵路的綜合優勢,持續推動深圳、廣州、東莞、惠州等灣區城市的融合貫通,加速集聚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助力構建「廣深港」創新協同發展新格局。
68公頃梅觀創新走廊福城觀瀾產業地塊土地整備全面啟動。
北拓東莞
深莞惠(3+2)經濟圈組團發展
「深圳空間不足,成本逐漸攀高,人口與產業外溢明顯,迫切需要尋求區域共建模式。」聶竹青表示,面對深圳中軸提升的北拓方面,日前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第十一次聯席會議提出參照深汕特別合作區有關做法,推動在東莞、惠州鄰近深圳地區劃出一定區域,規劃建設跨行政邊界的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
其中提出,中軸所涵蓋的深莞惠成長三角地區,是深圳大都市圈主要的低成本地區,是人口、企業北拓的主要空間,也是深圳參與區域協作的核心承載空間。加快中軸提升,將進一步打開北拓戰略通道,破解深圳空間緊的約束,引導要素有序外溢,發揮核心引領帶動作用,整合腹地資源,著力把深莞惠經濟圈(3+2)建設成為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和深莞惠經濟圈(3+2)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的國際標杆。 (記者 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