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回應修訂2019年GDP數據:並非為做大2020年增速

2021-02-05 11:30
來源:中新社

 日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中國經濟數據。疫情之下,去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2.3%,經濟總量跨過10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大關。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後還有哪些信息值得關注?2021年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定復蘇?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2020年全年中國經濟數據已經出爐,您如何評價這份成績單?

 盛來運:正像你所說,這是一份非常靚麗的成績單。我的評價是:好於預期、來之不易、世界矚目。

 首先,從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增長、就業、通脹、國際收支等主要指標來看,都是好於預期的。

 一季度時,因為新冠疫情衝擊,中國GDP增長是-6.8%。數據出來后,各方都很震驚,覺得新冠疫情的衝擊非常大。當時一些機構、學者覺得全年能夠實現經濟增長就很不錯了。但實際結果,GDP全年增長2.3%,總量101.6萬億元,突破百萬億大關。

 就業情況好於預期。去年新增就業1186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12個月平均為5.6%,在「6%(左右)」的預期目標之下。

 從通脹指標看,走勢前高后低,也好於預期。去年初,受生豬等食品價格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最高達到5.4%,那時大家擔憂會不會出現通脹,甚至「滯漲」。但從實際運行結果看,隨着生豬價格增速回落,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逐步回落。全年平均是2.5%,在「3.5%(左右)」的全年預期目標之下。

 國際收支指標更是好於預期。多種情況支撐著2020年中國出口表現明顯好於預期,全年進出口增長1.9%,由負轉正;出口增長4%。另外還有一個指標我比較看好——FDI(實際使用外資),去年中國FDI增長6.2%,近1萬億元。這個數據可以高度關注,因為它說明盡管國際形勢變化很大,但國外資本還是非常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

 第二個關鍵詞是「來之不易」。首先,去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衝擊,曾經使中國經濟出現20天的停擺。這麼大的國家停擺20天,可以想象對經濟衝擊有多麼大。

 第二個大衝擊是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尤其上一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一直在衰退邊緣徘徊,疫情衝擊加大了下行壓力。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需求銳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中國面臨的外部挑戰加大。

 第三個衝擊是有的超級大國逆全球化而行,對中國經濟各個方面實行全方位打壓,包括經濟貿易限制,甚至不惜用國家力量來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發展。

 這三重巨大衝擊都可以說是前所未有,而且三重衝擊相互疊加,相互影響。面對這麼巨大的衝擊,党中央保持定力、果斷決策,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尤其一季度后及時出台「六保」政策,而且加大宏觀經濟政策對沖力度,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回顧過去一年走過的歷程,是非常不容易的。來之不易,成之惟艱。

 第三個關鍵詞是「世界矚目」。在全球經濟總量1萬億美元以上的主要經濟體中,初步判斷,中國可能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所以說這份成績單「世界矚目」,是毫不夸張的。 

 中新社記者:您提到去年中國經濟面臨了三重嚴重衝擊,中國之所以能夠抵抗住這些衝擊,成功實現「重啟」,這種韌性來自哪裏?

 盛來運:回顧過去一年的國民經濟表現,它確實展示了中國經濟強大的抗衝擊能力,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和強大的韌性、彈性。

 首先,經濟穩定恢復的韌性來自于改革開放40多年所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和生產能力。從工業生產看,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較強,所以在疫情衝擊下口罩等防疫物資生產很快能夠有效組織起來,形成生產能力,滿足國內外抗疫需要。

 第二方面,韌性來自于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以及方興未艾的消費升級趨勢。一方面是強大的市場規模優勢,另一方面有消費升級的趨勢,(中國民眾)邊際消費傾向是遞增的,消費能力在一定積累以後處在一種釋放期。所以我們面對沖擊,有市場需求,生產也在恢復,就能夠從需求端來支撐經濟穩定復蘇。

 第三方面,韌性來自于結構性改革和轉型升級所塑造的新競爭優勢。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頂住三大衝擊,與党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結構性改革和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抗衝擊能力,塑造競爭新優勢是分不開的。

 第四方面,韌性也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党中央的精準調控。在抗疫鬥爭和復工復產中,我們充分感受到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對資源的動員能力以及配置能力。我們在管理經濟的同時不斷完善宏觀調控。中國最近幾年在宏觀調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們不僅強調逆周期調節,還強調精準調控,充分發揮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這兩只手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經濟成功復蘇給全世界带來了什麼?

 盛來運:首先,中國經濟率先復工復產,而且實現穩定復蘇,增強了全世界各國人民抗疫鬥爭的信心、推動本國經濟復蘇的信心。中國在這兩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給世界人民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復工復產、推動經濟復蘇,提供了中國經驗。

 第二,中國經濟率先復蘇、穩定復蘇,對世界經濟發展、抗疫鬥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從去年二季度開始就大量地向各個國家出口抗疫物資,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滿足世界各國人民需要。據中國海關數據,去年中國口罩出口2242億只。如果把中國人口排除在外,大致相當於全世界其他國家人民每人40只。

 另外,中國對延緩、降低世界經濟衰退以及一些其他國家經濟下降,起到了重要带動作用。尤其是中國的進口對有些國家經濟起到了很重要的穩定作用。2020年,中國對東盟進口首次超過3000億美元,達到3009億美元,比2019年增加180億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的需求拉動了其出口,有助於其經濟穩定恢復。

 所以從這兩個層面上講,中國的發展實際上對世界經濟是福音。我們的發展會給世界經濟带來新的動力,而不是威脅和挑戰。 

 中新社記者:對於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目前各方都比較樂觀,一些市場機構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接近兩位數。您如何看待這一判斷?我們常說中國經濟增長要保持在「合理區間」,對今年的中國經濟來說,什麼樣的增長才算「合理」?

 盛來運:最近,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紛紛發表預測報告,對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給予了積極評價,而且給予了非常樂觀的預測值。這充分展示了這些機構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信心。他們之所以給予(中國經濟)積極評價,原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因為中國經濟復蘇態勢向好。比如去年四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這都比2019年四季度同期水平高。現在有一種觀點覺得中國經濟從四季度情況來看基本恢復了常態,所以他們對這種趨勢是看好的,覺得2021年會延續這種發展態勢。

 第二個理由是中國疫情防控有力有效,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消費和服務業發展。盡管目前疫情沒有完全消除,存在散點多發狀態,但各方普遍認為今年疫情影響肯定要明顯低於上年。這種情況下,中國又有抗擊疫情的經驗,所以對相關行業,尤其是一些接觸性服務業會是一個利好。

 第三方面原因是現在國際形勢也在好轉。幾大國際機構給出的世界經濟發展預測普遍認為2021年會反彈4%以上,聯合國預計會反彈5%以上。他們對全球經濟在低基數基礎上的復蘇都給出了積極判斷。世界經濟在復蘇,尤其一些國家的刺激政策不會很快退出,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外部需求也構成積極支撐。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之所以預計數據比較高是因為基數效應。去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是-6.8%,有一個「大坑」。基數較低會明顯抬高同比增速。

 但我要強調一點,我們不能過分樂觀,還要保持一份清醒。這些原因影響的程度還需要認真分析,一些因素的影響機制機理還需要給予準確判斷。比如疫情,現在處於散點多發狀態,我們有控制疫情的經驗,但它的影響還是存在的。

 國際環境也要仔細分析。2021年世界經濟可能會明顯好於2020年,但疫情畢竟還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大家對疫苗抱有很大期待,但疫苗的供給能力、質量如何,能否滿足全世界人民需要,能否均勻分配,都是值得觀察的問題。

 基數問題也不能高估。有些機構預計2021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將超過18%甚至達到20%,因為他們認為(去年和今年)兩年平均增速應該跟潛在生產率差不多。實際上這種簡單的測算不是很科學,因為有些經濟總量損失是補不回來的。所以(預測)還是要建立在準確、客觀的統計基礎之上。

 中新社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中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您覺得今年中國經濟運行中最需要關注的風險點是什麼?應該如何應對由此带來的不確定性?

 盛來運:除了疫情和國際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外,還有兩個問題或風險點值得關注。

 一是實體經濟的困難還沒有根本改觀。雖然中國實體經濟頂住了衝擊,但畢竟受到一些影響,尤其一些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還比較困難。從去年全年數據以及近期一些指標看,實體經濟無論在生產經營、債務問題,還是利潤情況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比如,實體經濟企業應收賬款增加問題需要關注。去年1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5.1%,連續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說明資金壓力較大。而且實體經濟反映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突出,沒有根本解決。另外原材料價格上漲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擠壓企業利潤,尤其是一些小微企業。

 還有一點,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雖然經濟復蘇同時有所緩解,但沒有根本緩解。從2020年情況看,無論從投資層面還是消費層面都存在一些短板弱項。投資方面,製造業投資仍然呈負增長。去年全年整體投資增長2.9%,但製造業投資增長是-2.2%。民間投資增速還比較低,全年民間投資增速只有1.0%,比平均投資增速低1.9個百分點。從消費領域來講,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3.9%,是主要宏觀指標中唯一一個沒有轉正的。

 綜合這幾方面,雖然中國經濟在穩定復蘇,但復蘇基礎還不牢固。2021年還需要繼續夯實經濟復蘇基礎,尤其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八大重點任務部署。

 一方面,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政策不要「急拐彎」,要加大企業紓困力度,夯實穩定發展基礎。另一方面,要在「穩」的基礎上「進」,推動拓展經濟動力,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要求,按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壯大經濟創新動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改革開放。在夯實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上,增強經濟穩定復蘇動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好局、起好步。 

 中新社記者:2020年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是GDP總量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此前中國人均GDP也達到了1萬美元。有評價說這意味着中國經濟已經「長大了」,那麼「長大」以後的中國應該怎麼發展?在此過程中是否也有一些「成長的煩惱」?

 盛來運:中國經濟現在正在長大,而且在加快成長。2000年中國GDP總量是10萬億元,2010年達到40萬億元,2012年突破50萬億元,去年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上了一個新的大台階。除了經濟總量,中國很多產品和基礎設施總量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這跟中國人口基數大有一定關係,但總量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成長是值得高興的事,但確實也伴隨着「成長的煩惱」。從國外情況看,主要是國際環境在變化,國外看待中國經濟成長的心態在變化。中國經濟總量在擴大,佔世界經濟的比重也在提升。2000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是3.6%,2019年已經超過16%,2020年初步估算在17%左右,進一步提高。伴隨中國經濟在世界的地位提升,其影響力也在擴大。在世界變局的情況下,怎樣看待中國經濟崛起,各國有不同價值觀和角度,但明顯能感覺到,一些超級大國的焦慮感、危機感在上升,心態很複雜。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2020年大幅衰退之前,世界經濟就持續處在緩慢增長狀態,全球化遭遇挑戰,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盛行。這種格局下,中國經濟面對的環境越來越複雜,外部環境、風險挑戰增加。

 從內部來講,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攻堅期、轉型升級關鍵期、社會矛盾凸顯期。中國GDP總量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現在已進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一般會伴隨着社會矛盾突發、收入分配差距擴大,面臨中等收入陷阱挑戰。由於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結構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周期性、結構性矛盾相互交織,給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带來很大挑戰。

 中國面臨的內外挑戰還很大,但這些問題都是「成長的煩惱」,有些是到了這個發展階段后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國經濟「長大」了,大家對你的期許就增加了,應該承擔更大責任。「長大」以後,希望(中國經濟)不光實現規模性擴張,還要內外兼修,發展品質、可持續性都要提升,所以這種煩惱也是一種「快樂的煩惱」。

 對於怎樣應對發展過程中的煩惱,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給予了充分布局,提出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戰略謀劃,是指引中國經濟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和解決「成長煩惱」的根本舉措。

 中新社記者: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經最終核實的2019年GDP數據,GDP總量比初步核算數有所減少。有網友提出疑問:降低2019年數據是不是為了2020年增長數字更好看。您能否解答這個問題?同時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GDP數據是怎麼計算的?

 盛來運:前不久我們發布了2019年中國GDP最終核實數,比2020年初發布的快報數少了4350億元,增速下降0.1個百分點。但調整修訂是一種正常的制度化安排,不像有些網友調侃的那樣,是為了做大2020年GDP增速。此次修訂只將2019年GDP總量下修了4350億元,這對以百萬億計的GDP總量增速幾乎沒有影響。

 之所以說它是一種制度性安排,是因為國家統計局的核算制度已在網上公開,其中規定中國GDP核算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年初,如2020年初發布的是2019年的快報數,當年底我們會發布上年GDP最終核實數。GDP修訂也是一個國際慣例,如美國修訂更加頻繁,一年要修訂4次,日本是3次。

 第二階段GDP核實數據之所以有必要,是因為掌握了更多核算所需要的基礎數據。所以最終的核實數據更準確、更客觀,因為其佔有的資料更全面。對GDP數據進行一次最終核實,秉承的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完)

[責任編輯:程向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