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會持續太久

2021-02-19 11:07
來源:中歐華南

 在近期舉辦的中歐深圳年度論壇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朱天深入剖析了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向。他指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會持續太久,疫情之後的國際形勢也不會對中國經濟有多大的影響。

 朱天教授從宏觀視角出發,為大家闡釋過去40餘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展望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他相信,未來中美關係會趨於正常化,中國要正視在技術領域的差距,加強溝通對話,促進貿易往來,從而推動經濟不斷增長。以下是朱天教授的觀點:

 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影響會持續多久?後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多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算,疫情對中國經濟2020年增長率的負面影響約4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約7.5個百分點。但是IMF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會強勢反彈,中國增長率可能達到8.2%,而全球經濟也會反彈近10個百分點達到5.2%。

 IMF還預測疫情後的2022-2025這四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還會略高於疫情前的2016-2019這四年的增長率,而中國經濟增長在2022-2025年間增長率預計為5.7%,略低於2019年的6.1%。這說明IMF認為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並且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增長並不會明顯減速。我基本認可IMF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預測。

 分析視角:全球比較與長期視角

 我想給大家带來兩個看中國經濟的新的角度:一是全球比較的角度,二是長期的角度。當我們拉長並放寬看中國經濟的視角時,會看到一個很不同的中國經濟,會發現很多流行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

 上圖是40年來人均GDP的全球比較,彩色斜線代表長期經濟增長的趨勢。中國的人均GDP在40年里增長了20多倍,增速顯然快過美國和歐盟。印度的人均GDP每年增長4%。如果我們只簡單地比較中國和印度,可能會覺得印度經濟增長很差,只有中國一半。但經過全球比較,會發現其實印度是除中國以外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當然也比發達國家增速快。所以全球比較會給我們带來很不同的結論。

 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快過發達國家並不奇怪,可以說是由於基數低带來的追趕效應,也叫後發優勢。難以解釋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快過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這才是中國增長之謎。

 對於中國增長之謎,存在一些流行的解釋,如改革開放、強勢政府、人口紅利、全球化浪潮。我在《中國增長之謎》一書中列舉了一些全球比較的數據,說明這些並不是中國的獨特優勢。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有很多必要條件,滿足必要條件的國家也很多,我們希望找到讓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的差異化的因素。

 概念區分:經濟增長VS經濟波動

 要理解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差異化因素,必須首先區分長期經濟增長和短期經濟波動。宏觀經濟學中的「經濟增長」一般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生產能力和產出水平的持續提高,這是個中長期的概念。根據這個定義,影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教育和技術進步。而經濟波動指的是每個季度或者每年的GDP增長率圍繞長期增長趨勢上升和下降的變化。媒體上通常講消費、投資和出口這「三駕馬車」,其實只是影響短期經濟波動的三個需求因素。也就是說消費和出口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而投資既創造短期的需求,也带來長期的供給增加。

 從上圖的數據中可以看出,一些消費和出口佔比高的國家,人均GDP增長速度很慢,甚至是負增長。再看投資,印度和中國的消費和出口佔比不高,但投資佔比較高,而經濟增長也最快。經濟長期增長是增加生產能力和供給的問題,而不是需求問題。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如何增加?首先要積累物質資本,也就是投資;然後是積累人力資本,也就是教育;再者是要有技術進步。所以,投資、教育和技術進步,才是實現經濟長期增長真正的「三駕馬車」!

 第一駕馬車:投資

 投資既是一個短期的需求因素,又是長期的供給因素。下圖顯示,中國的投資佔GDP的比重世界最高,高達42%,其次是印度34%,全球平均約為21%。

 如果投資带來經濟增長,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投資多一點呢?原因是投資需要資金,其來源有兩個:一是國內儲蓄,而是靠外資。通常發達國家收入高,儲蓄率也相對較高,低收入國家儲蓄率則比較低。但有兩個特殊情況: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儲蓄率很高,達到了45.5%,儲蓄大於投資;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儲蓄率卻很低,儲蓄小於投資。

 中國的儲蓄率之高,僅次於新加坡。通常我們認為是因為中國人沒有安全感,社保和醫保不夠發達、房價高、教育成本高,所以中國人願意去儲蓄。但經過全球比較後就會發現這個解釋有問題。儲蓄率高的國家通常是一直儲蓄率都比較高,而儲蓄率低的國家常年儲蓄率都比較低,跟福利制度沒有多大關係。

 為什麼儲蓄率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我認為主要還是文化因素。新加坡儲蓄率高,因為新加坡人是以華人為主的社會群體,整個東亞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儲蓄率都比較高。瑞士、北歐等在歷史上受到基督教新教影響較大的國家的儲蓄率通常也比天主教的南歐國家儲蓄率更高。

 第二駕馬車:教育

 無論是在政府教育支出還是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指標上,中國教育其實都沒有優勢,中國的優勢在於基礎教育質量。

 斯坦福大學的Hanushek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做了個各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比較研究,其依據就是各國中學生參加同一考試(如有名的PISA考試)的考試成績,他們稱之為「認知技能指數」。

 上圖中可以看到,所有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和地區的認知技能指數都很高,而發展中國家中僅有中國和越南的中學生在考試成績上可以和發達國家媲美。根據他們的研究,認知技能指數每多出一個點,每年可以带來兩個點的GDP增長速度。所以他們認為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質量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三駕馬車:技術進步

 中國有儲蓄,有投資,有人才,有基礎教育質量,結合到一起,中國人學習西方現有技術的能力就會比較強。

 創新有兩類,一類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即原創。處於技術前沿的國家,如瑞士和美國,技術進步的速度相對比較慢,因為他們的進步必須主要靠原創。

 另一類創新是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即向別人學習,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這一類創新。這種創新带來的技術進步可以很快,過程中也可以同時伴隨第一類創新。

 評價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創新是否不足,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創新能力的增長速度,而不是簡單地與發達國家比創新水平。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是過去三十年里世界上創新水平增長最快的國家。

 如果以專利申請量作為衡量創新能力的一個指標,中國在這方面每年有雙位數的增長,從30多年前的幾千個到現在100多萬個,成了世界第一。中國在國際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科學論文數的增長速度也很快,總數也已經是世界第一,而且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的結果,中國的論文質量其實也在上升,現在已經超過了日本。難怪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已經把中國排在前15名,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也都進入了前15名。

 前景依然光明

 總結起來看,中國經濟過去四十年高速增長的直接原因就是三條,中國的儲蓄文化支撐了世界最高的投資率,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使得中國的基礎教育質量是所有發展中國家最高的,可以與發達國家相媲美,中國的技術進步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最後這一條也是以前面的兩條為基礎的。

 中國經濟增長近幾年有所放緩,但還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三駕馬車依然有力,未來增長的前景還是比較好的。下圖是我對中美兩國經濟到2030年和2050年時的預測。10年後中國大概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不管是外循環還是內循環,經濟增長最終還是靠一個國家自身的力量:投資、教育和技術進步。中國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只會對中國發展速度略有影響,而不會改變大的格局。全球經濟已深度融合,中國和世界經濟不會脫鉤。未來的世界是多極的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主宰世界,和平共處已經不是選項,而是必然趨勢。

 中美兩個大國在貿易和技術領域以及政治上的摩擦也許會是今後20年的常態,但中國經濟自身的動力才是決定未來增長速度最關鍵的因素。地緣政治也許會稍稍延緩中國經濟繼續崛起的速度,但只要中國自身堅持改革開放的道路,中國的崛起就是不可逆的。世界各國應該做的是從中國崛起中受益,而不是去阻止中國的崛起。另一方面,中國也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其他國家從中國的崛起中受益而不是受損。中國若能做到與世界共贏,那麼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的未來都仍然會是美好的。

[責任編輯:趙桐曲]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