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出台財稅經濟政策 獲國際社會積極評價和肯定

2021-03-15 06:18
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路透社、彭博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紐約時報》《日本經濟新聞》、荷蘭《新鹿特丹商報》等國際媒體和智庫就中國減稅降費政策、經濟增長預期以及對全球經濟影響等方面給予了積極評價。

 肯定中國減稅降費政策

 近年來,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特別是在2020年,公布實施了7批28項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規模超過2.6萬億元人民幣,受到國際媒體和智庫的充分肯定。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報道,2020年,中國政府陸續出台的稅費優惠政策,連續有力、精準施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住經濟基本盤,為中國在2020年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2.3%)的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認為減稅和創新將是促進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核心要素。意大利《24小時太陽報》和《共和報》報道,2020年中國經濟的突出表現得益於央行對企業的支持、大規模減稅降費以及全面快速的疫情防控措施。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評論稱,從稅收角度看,中國對中小微企業的減稅政策有助於削減成本、穩定供應鏈、推進國內產業合作,而進口關稅的減稅將有助於擴大消費品、先進技術、能源進口。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和落實減稅政策,幫助市場主體恢復元氣、增強活力,引起國際媒體關注。路透社報道,中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化和落實減稅政策,着力點在於如何為市場主體紓困、激發企業活力、改善營商環境,目標是進一步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此外,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將有助於中國加速實現科技創新,這種既保留一定政策餘力、又不急於猛掉頭的政策搭配,將有助於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和金融市場的理性回歸。

 日本三井住友亞洲研究中心評論稱,中國的政策重質效、可持續,把重點放在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進一步擴大內需、以低收入群體為中心推進減稅及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障實現所得再分配等方面上,展現出積極姿態。

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現科技創新,圖為正在加緊趕工5G通訊設備光模塊核心零部件的生產車間。

 對中國經濟增長有良好預期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今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國際媒體普遍認為這一目標傳遞出一系列積極信號。

 「6%以上的GDP增長目標,表明中國經濟將繼續強力運轉。」《紐約時報》報道稱,中國在經濟增長方面作出承諾,對於全球經濟來說是一個積極信號。荷蘭《新鹿特丹商報》報道,中國對自身經濟發展充滿信心,但對中國以外經濟發展形勢持謹慎態度,因此要重點發展自身科技和內部市場以減少對外國的依賴,中國政府今年重新設定經濟增速目標,將爭取經濟增長6%以上,許多分析師則認為,中國今年實際經濟增速或將達到8%左右甚至更高。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渣打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史蒂文斯表示,中國經濟會比較容易實現6%的增長目標,更大可能達到8%。韓國《金融新聞》報道,中國政府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6%,這一增長目標「較為保守」,全球投資銀行瑞銀預測中國實際經濟增長率很有可能達到8%左右。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分析師預測,據今年各省發布的增長目標,中國經濟將至少增長6.8%。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與疫情前中國的增長標準相比,6%這一目標相對溫和,但與去年相比,這是個巨大的轉變,也是中國將致力於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蓬勃發展的信號。法國《費加羅報》報道,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1年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率將達8.1%。

 積極評價中國發展 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

 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經濟意味着什麼?

 「對非洲來說,中國『兩會』是了解中非未來合作的一個重要指標。」《摩洛哥世界新聞》報道稱,過去20年,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存在為企業和政府提供了一個可行性選擇,即取代了西方大國傳統上經常剝削和不平衡的商業做法。非洲已經看到了大量的中國投資,特別是在基礎設施領域,儘管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困擾著全球,但自2020年以來,雙方的合作和貿易一直在加強。中國「兩會」討論的政策或將成為今年晚些時候在塞內加爾達喀爾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的中心議題。

 彭博社報道,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經濟衰退後,中國和美國採取截然不同的經濟應對政策,有評論認為,中國的焦點越來越從疫情大流行的復蘇轉向以更為正常的情況來管理經濟,這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

 韓國京畿大學教授劉子陽認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將帶動周邊國家經濟飛躍,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法國席勒研究所研究員、《新團結》報主編克里斯蒂娜‧比埃認為,中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相信「十四五」期間中國會贏得更大的發展成就,並進一步與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李芳  盛芳玲 岳瑞軒)

[責任編輯:謝燁挺]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