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政要:西方處理對華關係應當以自信合作取代破壞性對抗

2021-03-29 10:42
來源:中新社

 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加布里爾與德國前國防部長沙爾平日前共同在德媒撰文指出,西方在處理與中國關係時應當致力於「自信的合作」,而非進行「破壞性的對抗」。

 加布里爾與沙爾平日前在德國主流報章《每日鏡報》和《商報》聯名發表題為《我們不可能將中國置於「軟禁」之中》的文章。文中給出上述觀點。

 文章寫道,如果考慮到人口總量之比,東亞和澳大利亞的新冠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甚至連德國和歐洲的5%都不到。雙方抗疫的巨大反差的後果之一是,東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精英不再接受一種曾經看上去理所當然的觀點,即歐洲人或美國人理應扮演領導角色、樹立標準並制定規則——正如不久前美中兩國外交高官在美國政府換屆後首次會晤所展現的那樣。

 文章進一步指出,如果考慮到在面對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危機時,歐洲和美國既未能領導國際抗疫,也未能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供實質性援助,上述觀點的轉變就更加得到強化。

 文章認為,早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世界格局已處在調整之中:世界的經濟和權力中心越來越向印度-太平洋地區傾斜——抗疫讓這一點變得明白無疑。與其繼續發號施令,美國和歐洲倒不如尋求同亞洲國家達成共識並展開合作。

 文章寫道,歐洲人從自身痛苦的經歷中學到,各方是相互依存的,試圖相互設限只會阻礙發展。「即使是今天,封閉和脫鈎也不能幫助我們維持世界的平衡。『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已經表明,選擇對抗戰略只會令人付出高昂代價,最終無法真正獲得成功。」

 文章最後寫道,歐盟與中國去年底完成投資協定談判,表明中國有意願同歐盟達成一個「真正的自貿區」,這意味着中國最終將通過雙邊協定的形式被納入「公平的、基於規則基礎和世貿組織規則之上的世界貿易關係」當中。

 文章強調,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景顯然要遠大於「去相信我們能夠用強硬的對抗路線將14億人置於全球性『軟禁』之中」。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