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林
最近,新疆棉花事件成為了全國熱點,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和媒體的高度關注。事源一國際知名服裝品牌H&M去年發布的揚言抵制新疆棉花的聲明在內地社交網站廣泛傳播。隨後相繼爆出其他多家同樣「揚言抵制」的國際品牌,而這些品牌的依據竟是BCI(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一則毫無根據的聲明。內地消費者發起了針對這些品牌的抵制行動。事件不斷發酵,多個電商下架了這些品牌的服飾鞋類,許多藝人明星亦紛紛發聲取消品牌合約等。
這次事件將如何繼續及收場目前還未知,BCI在未有確鑿證據和實地調查情況下,就斷言新疆地區的棉花種植和製造存在「強迫勞動」,顯然有失客觀,也不符事實。而全世界許多服裝鞋類企業都是該組織會員,這也是為何它們會發表針對新疆棉花的關注聲明。無論以BCI為代表的國際組織,或者以H&M為代表的企業在新疆棉花上採取「有罪推定」、「立場先行」的思維激起了內地許多消費者的反對和憤怒,可以理解,但同時面對這樣不公正的聲明,不宜發展成盲目抵制甚至偏激反對。
理性表達愛國情緒
維護自己國家的聲譽和利益是正常的愛國情緒,不過情緒的抒發和表現形式太過激烈,只會劍走偏鋒,導致焦點被模糊,國家和新疆棉花的國際形象只會更被扭曲。比如許多網民的初衷是為了反駁國際組織和企業對新疆棉花的污名化,但理性討論如何通過正當法律手段反駁這些國際組織無理聲明的聲音不多。大家只顧號召抵制、罷買,但這無益於解決問題。
更有極端者,言語攻擊在這些國際品牌工作的員工,或者要求其他人也不能再消費某個品牌產品,這已然屬於脅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選擇表態或不表態的權利,你可以呼籲罷買和抵制,但不應強求他人乃至一些公眾人物也必須表態罷買,難道沉默也要遭受網絡暴力?還有辱罵相關企業的員工、要求他們辭職,或者焚燒、撕毀相關品牌的產品,這其實是侵犯了他人的權益,如果是以強迫和傷害他人權利權益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和抗議,只會適得其反。
近年,我們愈來愈擔憂網絡社交平台上假消息或情緒化宣洩,特別適逢國家大事和利益時,多些理智尊重專業的言論,少些盲目極端的聲音,才能讓公共討論更有效,也才是解決問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