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遇上清明節,巧合還是緣分

2021-04-03 09:46
來源:中新社

 今年的清明節和復活節撞了個滿懷,東西方與春天和生死相關的兩個重要節日,同在4月4日。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祖悼亡的傳統民俗節日,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宗教節日,兩個節日在各自文化傳統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根據現行公曆算法,兩節同日概率約為1/30,兩節邂逅,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緣分。

4月1日,民眾在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進行清明節祭掃活動。周毅 攝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究竟是按陰曆過還是按西曆過?

 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八月十五中秋,清明卻不直接對應陰曆(農曆)的具體時日,而總是相對精確地落在公曆4月5日前後,最多相差一兩天。

 其實,中國官方於2008年對年節放假的調整中,明確說明是把農曆清明列為法定節假日;而農曆清明即清明節氣。2016年廿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其國際化的英文名「the24SolarTerms」就可佐見,現行的節氣按陽曆計算,每一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每15°的運動。

 中國傳統曆法農曆是在陰曆(月亮曆)基礎上融合了陽曆(太陽曆)成分的一種陰陽合曆,節氣即為陽曆的體現。「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農諺其實早已解釋過清明為何會與同為陽曆曆算的「西曆」有如此整齊的對應。

當地時間3月11日,南非約翰內斯堡一超市的顯要位置擺放着復活節相關食品。中新社記者 王曦 攝

 中國的清明節純粹由陽曆計算,西方的復活節卻同時用到陽曆、陰曆和宗教節期,使其落在公曆3月22至4月25日的大區間裏。復活節日期的推算先要由陽曆確定春分,再按陰曆算出春分後的第一個滿月,最後以月圓後的第一個主日(星期日)為節日。復活節日期的確定要如此「麻煩」,與猶太逾越節、《聖經》所使用的猶太曆亦是陰陽合曆有關。羅馬人的曆法本為陰曆,後改用陽曆(儒略曆),基督教會又決議不再使用猶太曆而自行計算復活節日期。其間,東方教派延用儒略曆、西方教派改用格里曆(公曆)而導致春分日不同。東正教會規定,如果滿月恰好出現在這第一個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故今年的東正教復活節就在5月。

 竺可楨先生1963年在《談陽曆和陰曆的合理化》一文中提到:「舊曆雖是陰曆,但我們節氣如清明、穀雨卻是陽曆。而西洋的若干節氣如所謂外國清明(耶穌復活節)因為宗教傳統關係,反而用陰曆的。」

 陽曆固不等於西曆,陰曆也非東方獨用。無論東西方、無論何文明,人們以日、月和曆算指導生產生活的初衷、探索和經驗是相通的。清明節氣在春分節氣後15日,復活節為春分後首個月圓後的首個星期日。春分日即冬天過後日夜相等的那一天,編算近代廿四節氣的《時憲曆》,匯集了利瑪竇、徐光啟、湯若望等一批明清之際西洋傳教士和本土西學士人的心血智力。因此,清明節與復活節會在今天的公曆上重合,已經不是巧合了。

資料圖為:當地時間2017年4月13日,美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香奈兒公園為迎接復活節製作了一隻用常春藤與苔蘚修剪成的「復活節兔子」,頭頂一隻雛菊編成的彩蛋逗趣十足,引民眾拍照。

 清明節+復活節=「死去活來」?

 這兩個節日,主題還偏巧都與逝者、死亡有關。

 清明起初僅作為節氣,最早可見於戰國初《管子·幼官》中以12天為一節、共三十節氣的記載。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雖記有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前文卻還有春分後45天才是清明風至的說法。其餘廣被援引的《逸周書》《曆書》《歲時百問》,其真偽和年代難考,但清明節氣緊隨春分之後,定型大抵不晚於唐。初唐孔穎達釋義清明「謂物生清淨明潔」,今天國際化的「清明」即英譯作「Clear and bright」。從唐宋詩詞可見,清明已與春天種種民俗活動密切聯繫起來,並與上巳、寒食兩個更古老的春祭節日發生融合。一千多年來每逢仲暮春之交,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或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或祭祖掃墓追思先人。

4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烈士墓群處的兩位老人。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春分後的滿月,取光明照耀、戰勝黑暗之意,星期日象徵新生和新的開始。公元4世紀,基督教會經第一次尼西亞會議決議,確立於這一天紀念耶穌基督在殉難後的第三天從死中復活,作為基督信仰的高峰。不過裝扮和贈送彩蛋、野兔等復活節標誌性民俗文化,卻並不起源於基督宗教,而是歐洲普遍接受基督教後,賦予更古老的春祭習俗以宗教涵義。「復活節」在拉丁語族和日耳曼語族中的詞彙,前者可以追溯至猶太民族春天的節日逾越節,後者可以追溯至日耳曼民族的春之女神,正反映了這一歷史文化的層壘。

 不難理解,東西方傳承悠久的重要節日,多經過歷史文化沉澱。春分一過,北半球加速回暖,萬物都開始復蘇,人們為熬過缺食苦寒的嚴冬而慶幸,更要為新一年的豐收而籌劃和忙碌,於是迎春成了全人類共通的情感需要和公共活動。

 習俗、典故的不斷積累賦予了重要節日豐富的形式和涵義,又經歲月洗刷逐漸反映東西方文化氣質的異同。千百年來,清明節和復活節各自呈現,一個靠慎終追遠、敦親睦族,一個靠慶賀神跡、榮耀福音。祭祀掃墓,追念先人功德,感悟親人溫情,超越生死之隔維繫著中華文化人倫永續的精神世界框架。而在基督教義中,耶穌的殉難與復生象徵對世人的救贖和寬宥,復活節釋放著超越此世、到達彼岸的精神熱情。

 今天,還有多少儀式感值得保留?

 兩個如此厚重的節日間,也有過文化碰撞與糾葛。

 中國的基督徒能不能在清明節祭拜祖先,曾引發前後300年、曠日持久的爭執。費正清指出,明末清初包括祭祖問題在內的「禮丁之爭」延續了一個多世紀,不僅基督教會內部意見相左,歐洲與在華教士互相辯論,最終連教皇與清朝皇帝也發生了爭執。鴉片戰爭後,西方教會在中國擴張傳教,如何對待中華祭祖文化更令基督教無法迴避。晚清旅華漢學家的介入,開始系統從研究漢學與中華文明的視野,認識中國人的祭祖文化。美籍漢學家丁韙良曾提醒,勿忘東方與西方存在着「思維和情感方式不一致」,故不應以西方價值觀取代東方價值觀。所幸此後,不僅西方教會在祭祖問題上逐步寬鬆,西方漢學研究也呈現深入,亦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資料圖為:戴着防護面具的復活節巧克力兔子。

 說回當下,無論是清明節還是復活節,其中對信仰和文化的理解都與千年前、甚至百年前大為不同了。在一些基督教氛圍仍然濃厚的國家,復活節及聖周仍會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吸引著世界各地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遊客。復活節巧克力彩蛋、首飾彩蛋和復活節兔子,早已成為全球化消費主義的標誌。

 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路透社當時報道認為,此舉不僅會鼓勵人們把目光重新放在傳統文化上,還可以幫助宣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但據當時不完全統計,清明節期間僅用於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上千噸。

 2020年4月4日,中國更是度過一次特殊的清明節,舉國默哀和呜笛三分鐘,為在抗擊疫情中奉獻生命的英雄致哀。這會是最值得銘記的一個中國清明節。

2020年4月4日10點整,北京防空警報長鳴三分鐘,在天安門參觀的的民眾肅立默哀。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1908年,法國人類學家范熱內普首先提出「儀式」概念,認為儀式總是伴隨個體或社群從一個確定的境地過渡到另一同樣確定的境地;大自然本身也受晝夜、四季、枯榮交替的周期性控制,並體現在人類的生活中。儀式感就是儀式給人帶來的安全和滿足感,是身份認同感和責任感。

 鮮花還有彩蛋,沉靜或是狂歡。透過節日裏的燭光,默默感同身受着血脈親情和生命悲歡,那一片刻,大概是無問東西的吧。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