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江門五邑銀信(僑批)專題展」在北京開幕

2021-04-09 20:57
來源:香港商報網
    4月9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廣東江門市博物館承辦的「家國情懷寄尺素——江門五邑銀信(僑批)專題展」首次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為期一個月,從4月9日至5月9日。

    僑批紙短 家國情長
 
    據介紹,僑批也稱「銀信」,是指近代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和領取包裹的憑證,是一種信、匯合一的載體,也是海外華僑連接家人、家鄉、祖國的核心紐帶,傳承著僑鄉豐富的民俗文化,涵蓋了僑鄉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個層面。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其中的5萬件僑批出自江門,其中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僑批來自江門五邑。
 
    本次展覽共展出銀信及相關展品230餘件,其中江門市博物館展品170餘件,圖片、圖表近100幅。展覽共分為「何為銀信、遞送銀信、遊子之心、桑梓之情、報國之志、復興之夢」六個部分,展示了銀信(僑批)(以下簡稱「僑批」)的豐富文化內涵和重要價值,展現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堅忍不拔、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國愛鄉的優秀品質。
 

出席開幕式嘉賓參觀「家國情懷寄尺素--江門五邑銀信(僑批)專題展」
 
    中共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表示,此次展覽是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精神,保護利用好「僑批」文物,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更是希望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時期,通過舉辦這樣的僑批展,將僑批中的誠信精神、家國情懷,傳播開來、傳承下去,讓更多社會大眾看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艱苦創業、勤勞勇敢的智慧和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同時,以僑批為紐帶,廣泛團結海內外僑界人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五邑華僑為民族偉大復興矢志奮鬥,前赴後繼、不畏艱辛,任勞任怨,為祖國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江門市博物館館長黃志強說,僑批中記載華僑寄錢回家蓋碉樓、購買槍支、支援抗日、建設醫院學校的故事比比皆是。據研究,抗戰期間,陳納德「飛虎隊」中95%的飛行員是華裔,而其中絕大多數是江門華人後裔。
 
    與會嘉賓認為,僑批展主題突出,風格鮮明,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海外華僑的愛國之情、思鄉之情、民俗風情和根脈意識。參觀人員紛紛表示,從展覽中領悟到家國情懷、奮鬥精神,要始終帶着對祖國真誠的愛,帶着對民族復興中國夢的信仰,迎接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做出應有貢獻。

    江門五邑銀信關注度高
 
    首次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的「家國情懷寄尺素——江門五邑銀信(僑批)專題展」引各方關注,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人民網、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網、國際在線、光明日報、中國日報、香港商報、中新社、歐洲時報、南方日報等媒體聚焦報道。
 

聽講僑批時的故事、華僑故事、江門故事、中國故事
 
    近年來,江門市在僑批活化展示方面進行了大量積極探索,在僑批文化研究和「活化」利用中走在前列。去年11月以來,在江門五邑銀信(僑批)保護活化工作研討會上,成立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出台《江門市僑批保護活化工作方案》,系統推動僑批保護活化工作。打造了台山銀信廣場和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專題博物館——銀信博物館,建成「五邑銀信多媒體數據庫」,全景式呈現華僑華人對家庭、家鄉、國家和世界的貢獻,形象闡明僑批歷史文化意蘊。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拍攝了《國寶檔案:華僑故事——銀信里的家國情》《跨越山海的家書》《新聞調查:尋找丁龍》《美國築路華工》《金山客》等多部紀錄片,解讀僑批文化,弘揚愛國愛鄉的華僑精神。開發銀信紅包、僑批枱曆等文創產品,讓僑批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創編微紀錄片《僑批里的江門故事》,打造一批網絡「爆款」宣傳品,反響熱烈。「僑批」,這一世界華僑的集體記憶,在江門煥發出新的光彩。
 
    目前,江門市正積極探索僑批檔案保護活化新路徑,讓僑批檔案走出家門、國門,成為講好江門故事、中國故事,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並助力粵港澳大灣區華僑華人重大文化交流平台建設。(記者 盛芳齡 通訊員 江軒)
 
[責任編輯:趙書琪]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