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美國「盟友外交」為何眾口難調?

2021-04-25 14:47
來源:中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以來,其外交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漸趨明朗,涉華盟友外交進展迅速,試圖通過所謂「價值觀統一戰線」對抗中國。但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盟友外交」眾口難調。

 美盟友關係並非協同一致

 當地時間4月2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審議並表決通過了旨在加強與中國全面戰略競爭的《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路透社評論稱,這說明美國兩黨在國會推動對抗中國的努力迅速升溫。

 這份長達283頁的「兩黨對華全面法案」於4月8日浮出水面後備受外界關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宣稱,這代表了「前所未有」的兩黨合作,美國將動員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

 菲律賓智庫「人民良政」中心主任鮑比•圖阿松(BobbyM.Tuazon)對記者表示,拜登政府或將盡一切努力阻止中國,重建聯盟和軍事夥伴關係,再加上經濟制裁和其他手段來對抗中國技術,旨在通過軍事基地、海上行動和多國聯合演習來加強對中國的包圍,並建立一個「統一戰線」,以遏制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它得到了精心策劃:持續散布虛假信息、妖魔化中國,這玷污了中國形象。

 拜登政府一系列「盟友外交」動作看似取得初步成果,但盟友關係是協調一致嗎?事實並不盡然。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承認,一些盟友與中國的關係十分複雜,美國與盟友的關係「並非完美無瑕」。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達巍告訴記者,拜登政府正在組建的並非完全傳統意義上的同盟,而是圍繞特定議題、特定領域形成一些「打引號」的同盟,比如價值觀同盟,以及技術和產業鏈同盟。其他領域則很難達成一致。

 「美國想拉攏的盟友並非那麼統一。」達巍分析,歐盟近年來倡導「戰略自主」,不會簡單地在所有問題上都跟着美國走。在產業鏈方面,歐洲國家內部差別很大。美印的經濟合作程度有限,印度可能更多地會在「四國聯盟」平台以及安全問題上協調,以平衡中國。日本、韓國在產業鏈上加強與美協調或許更有意義。

 「這些國家在價值觀、安全等問題上與美國比較接近,但經濟上又與中國有密切關係,沒有一個國家真正想選邊站。」達巍直言,美國能提供給盟友的實際利益有限。

 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在歐盟峰會後表示,儘管歐盟和美國有很多共同點,但在對華政策上不一致。歐盟的對華政策與美國並沒有相似性,「這點是絕對明確的」。韓國、新加坡近日也表示不會選邊站隊。

 「四國聯盟」難達成「統一戰線」

 美國會否將「四方安全對話」打造成「亞太小北約」?達巍認為,「四國聯盟」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盟友,他們並沒有共同的安全條約和制度基礎,「亞太小北約」只是一個不太嚴格的類比。「四國集團」各個成員國都有自己的「算盤」,並非協同一致,印度與其他三國間也存在明顯隔邸。

 「『四國聯盟』遠未結成統一戰線,成員國之間的裂痕可以讓中國感到安慰。」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高級分析師蒂莫西•希思(TimothyHeath)日前接受CNN採訪時說,「四國聯盟」成員國可能對中國以及維護基於規則的秩序的必要性有着共同關切,但它們在如何應對中國的問題上缺乏共識。成員國對優先事項的看法存在差異,印度主要關注印度洋,而澳大利亞和日本則更關注南海。

 美國亞洲研究所所長貝一明(EmanuelYiPastreich)對記者表示,「四國聯盟」內部並沒有什麼一致的價值觀,並非為了自由、平等、民主,而是攫取利益的工具。美國要想拉攏盟友推行「價值觀統一戰線」是很難實現的,不過是「虛假的外衣」,各個國家內部分歧很大。

 「美國利用脅迫、威脅和壓力,迫使包括其盟國在內的國家服從美國路線和利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鮑比•圖阿松認為,拜登政府幻想盟友和軍事夥伴會斷絕與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合作,這種施壓不僅是徒勞的,而且美國並沒有什麼可以拿來交換。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盟友會繼續保持其盟友關係,但他們自己的經濟利益,包括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則更為重要。

 「拜登說『美國將重新奪回全球領導地位』只是一種空洞的言辭,就像今天美國國內政治和經濟陷入混亂一樣,將受到困擾和分裂。」鮑比•圖阿松表示,對於東盟國家而言,經濟復蘇才是優先事項。

 民主價值觀不應被築起「高牆」

 拜登正在全球築起「自由民主」價值觀的「高牆」,試圖用意識形態拉攏盟友和夥伴,營造支持「自由民主」就要支持美國,捍衛「自由民主」就要對抗中國的氛圍。

 拜登在《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南》引言中寫道,在應對中國和俄羅斯上,所謂美國的「民主制度」是「我們最根本的優勢」。

 美國國內對拜登提議召開的「全球民主峰會」產生質疑。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阿什福德(EmmaAshford)日前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如果美國國內幾乎沒有一個正常運作的民主制度,又怎麼能傳播民主或為其他國家樹立榜樣呢?」

 在中美「2+2」對話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大秀美國制度的優越感,表示美國雖然不完美,但是會開誠布公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而不會忽視或者假裝這些問題不存在。

 但實際上,達巍認為,美國社會撕裂嚴重,自由派和保守派分裂,不同族裔之間分裂,階層之間分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槍擊案頻發、苛待移民、種族歧視問題非常嚴重。

 「種族主義問題一直是造成美國社會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達巍分析,種族歧視是美國從殖民地時代開始帶了幾百年的傷疤,特朗普時期變得更為嚴重。新冠疫情以來,美國對亞裔的歧視變得更加嚴重。

 在貝一明看來,一般美國公民厭倦了無休止的海外戰爭,可惜美國政府這幾年不足以代表人民了。美國的經濟、意識形態都在瓦解,認為找一個敵人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鮑比•圖阿松認為,美國應把更多精力放在解決國內問題上,比如政治極端主義、社會不平等、種族主義、大規模槍擊案和移民問題,這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各國民主表現形式不同

 「民主價值觀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達巍表示,中國治理模式和西方不太一樣,但並不能因此說中國「不民主」,不能沿用舊思維看待21世紀的世界,搞意識形態劃線。

 「民主的核心是政治參與,投票選舉只是一種參與方式。」在達巍看來,中國除了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等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設計,互聯網發展也讓民眾對政治有了更多參與權。

 達巍分析,放眼全球,不管政黨制度如何,執政質量都會有好有壞。美國最大問題是「否決政治」「翻烙 」,兩黨互相否決,繼任總統推翻前任遺產在最近二十多年非常普遍。而中國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預期性很強。

 「中國政府在國家治理中是積極有為的,在經濟、扶貧、公共衛生、社會發展等領域都取得積極成果。」達巍說,中國已擺脫了絕對貧困,讓8億人實現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得益於舉國體制,中國有效控制住了新冠疫情,最大限度降低了病死率。人才幹部選拔重視基層經驗。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13.19億,占全球網民總規模的32.17%。數字技術、人工智能、高科技發展迅速。中國人民安居樂業,人均壽命明顯提高。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滿意度高達93.1%。

 中美應建立良性「競合關係」

 中美「2+2」會晤後,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3月25日在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的活動中發表視頻講話表示,美國必須與中國就新的全球秩序達成諒解,以確保穩定。

 「中美合作對世界和平發展至關重要,中美關係不應朝著對抗的道路發展下去,否則將兩敗俱傷。」在達巍看來,中美應建立良性「競合關係」。未來中美競爭必然會非常激烈,特別是科技競爭,還有在中美之外的其他地帶的競爭。但競爭並不影響合作,可合作議題仍有很多,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宏觀經濟穩定等全球性議題。

 美國於4月22日至23日以視頻形式舉辦領導人氣候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首次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達巍認為,中美在氣候問題上有廣泛合作空間,頗具象徵意義。拜登任命奧巴馬時期的國務卿克里為美國氣候問題特使,中方全程參與《巴黎協定》制定協調的解振華被任命為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中美在G20平台上也有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達巍認為,中美兩國應並肩合作抗擊疫情,加強疫苗合作,把將疫苗分發給低收入國家,或至少承諾會將疫苗分發給這些國。

 在「後疫情時代」,中美兩個大國需攜手恢復經濟,提振全球經濟活力。「中美合作就顯得更加重要。」達巍說。

 不可否認,中美經貿矛盾仍會存在。在達巍看來,經貿合作能否重回正軌,還要看拜登政府下一步舉措,其外交政策仍在評估之中,但拜登政府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會改變特朗普政府加徵額外關稅的錯誤做法,其他矛盾的範圍也會縮小。中美需要通過談判減少、化解矛盾,力求共贏。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對記者分析,中美經濟不會脫鈎,長遠來講,美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要多於中國對美國的依賴,中國40多年來建立了非常完整有效的產業鏈,沒有其他國家可以複製和替代。美國經濟復蘇需要中國龐大的市場和中國產業鏈。

 鮑比•圖阿松認為,拜登政府應該歡迎中國發出的加強合作、減少競爭的信號(特別是在氣候變化、抗擊全球疫情和經濟復蘇方面),並開始關注國際社會的要求和願望——和平穩定、不干涉、和平解決爭端、消除南海台海等緊張局勢的根源,這有助於增加美中建立建設性雙邊關係的機會。

 鮑比•圖阿松表示,中美應盡一切努力防止進一步對抗的情況發生。「冷戰式」的對抗將沒有贏家,衝突和災難的風險可能意味着世界末日。美國是緊張局勢和衝突的根源,美國應該做更多工作。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