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2月18日深港正式施行14日強制檢疫算起,深港一別轉眼已逾400天。
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4月7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清明、復活節小長假期間(4月2日至6日),香港出入境旅客為15317人次,其中訪港旅客不足1400人次,要知道,2019年福田口岸的日均通行量就有差不多25萬人次。
而在這1年多的時間里,分布在深港各大口岸的商家無疑是受「封關」影響最嚴重的群體之一。
福田口岸對面曾經生意興隆的快遞鋪面,大多關門停業。
福田口岸附近餐飲店舖陸續關門。
建設銀行福田口岸支行部分自動櫃員機停止服務。
其他口岸也不例外,在沙頭角中英街內,一條街被一層高高鐵牆分隔開來,街上不少港貨專營店陸續歇業。
「中英街」被鐵皮牆隔開
中英街內歇業店舖
中英街內歇業的港貨店
中英街樂購商場內景
據中英街內樂購商場的工作人員稱,自去年封關後,不少店舖陸續歇業,很多店主都已經回老家發展了。
瀕臨絕境
為深入了解口岸商家生存現狀,記者選取了幾類比較有代表性的口岸商家,進行實地採訪。
口岸餐飲店店主:再請伙計我就虧本了
口岸附近一家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曾在深夜時分給了不少深港行腳客以美食慰藉。福田口岸暫停運作後,客流量大減,店舖的營業時間也不得不由7*24小時調整為早7點到晚12點。
「物價在漲,房東要加租,如果我不請員工,掙的錢勉勉強強夠交房租,要請員工還得倒貼。」其實這家快餐店之前生意相當不錯,可惜現在損失了將近六成生意,快餐店的老闆告訴記者,她已經辭退店內全部的員工(共6名),只剩下自己和兒子勉強維持。
據老闆自己說,在2019年,她還在口岸附近經營著7家店舖,但是現在這些店舖幾乎全部關門,只剩下這間快餐店。
快遞小哥:工作就像拿了個低保
「以前我們主要做代購的生意,店里都是排隊寄件的,忙都忙不過來。」福田口岸快遞員張先生告訴記者,原本口岸邊的快遞生意是最火爆的經營門類之一。
其實相信曾經有深港往返經歷的看官都有過一樣體驗,從香港為親友買回來的那些紀念品又重又雜,回到深圳後,一定會第一時間找個快遞店寄走,加之一些專職「代購」的定期帮襯,所以正對口岸出入境大廳的快遞門店,自然是賓客盈門的熱門營生。
「現在口岸人少了,業務量也下去了,我的收入水平幾乎就等於拿個低保。」快遞員張先生說,現在店里那些專業「代購」已經不見蹤影,自己的收入相比深圳其他快遞員的收入要低很多,只能勉強支撐自己生活開銷。
絕處逢生
口岸暫時關閉為多數口岸商戶的經營造成不小困難,不過也有人相信,所謂危機,即是危中有機。
銀行網點負責人:核心業務不減反增
建設銀行福田口岸支行就是被迫進行業務轉型,且轉型較為成功的商家之一。
支行負責人古涵告訴記者,他們支行客戶主要是香港人,福田口岸暫停運作後,客流量驟減90%,業務量受到不小打擊。
加之早前在該支行開戶的部分香港客戶預留信息不完整,根據人民銀行的規定,如果這批用戶無法在限期內補齊「賬戶9要素」,他們的賬戶會被停用。這意味着這家支行在業務量驟減的同時,還將損失一批優質客戶。
建行福田口岸支行內景
不過發達的科技讓這家口岸支行看到了希望。福田口岸暫停運作後,這家支行主動將線下業務往線上轉移,並申請給香港客戶進行批量核驗,總算是絕處逢生。
古涵告訴記者,因為通關不便,「雲工作室、企業微信、直播、電子銀行」等線上交流方式在疫情期間使用量不斷增加,客戶經理跟香港客戶的交流也由線下轉為線上。
特別讓記者驚訝的是,曾經不擅長使用電子渠道的香港人,在疫情期間竟然成為該支行網上服務的主力軍,連香港老年人客戶群也不例外。古涵說,正因為「電子渠道在香港客戶中的使用率大幅提升,讓建行的電子銀行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古涵告訴記者,福田口岸支行現在客戶群穩定,核心業務現在不減反增,儲蓄存款額度也有所增加。
藕斷絲連
儘管深港兩地面臨近乎於「封關」的隔絕狀態,但所謂「藕斷絲連」,兩地千絲萬縷的聯繫是難以被物理因素完全阻隔的。
裁縫店余先生:香港顧客把衣服寄回深圳讓我改
「人家巴寶莉的襯衣,六七千,包裝都沒拆,直接寄回深圳讓我改。」口岸裁縫店店主余先生說。
余先生從業30余年,店里不少香港主顧在疫情後回了香港,還是選擇把不合身的衣服寄回深圳改;還有一些香港的年輕姑娘直接在這個店舖里留下了自己的尺寸,方便店主裁剪寄來的成衣。「那些小姑娘身材有變化了,會特意發信息告訴我的。」余先生說。
在被問及為什麼深港通關不便,香港顧客仍選擇將衣服寄來深圳修改時,余先生的答案透露著掩飾不住的自豪:「因為我們做的好呀。」
「很多家長要往香港學校寄小孩的資料,還有家長要給在香港讀書的小孩寄衣服。」快遞員張先生告訴記者,店里現在雖然少了代購的生意,但住在口岸附近無法往返深港的人,會認准這家以深港轉運業務起家的快遞品牌,店里也「因禍得福」,在福田口岸暫停服務期間多了一些深港轉運的生意。
記者覺得,正是因為深圳這些口岸商家一絲不苟的專業態度,加固了深港之間龐大且繁茂的紐带,讓兩地在特殊時期也能衝破物理阻隔,讓兩地交流如同涓涓細流,流動在兩地人的生活碎片之中。(沈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