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和悼袁隆平 故人長辭盼後繼有人

2021-05-26 18:36
來源:星島日報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離世的消息,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每次提起,亦難掩哀愁,「消息來得好突然,他的去世不止我遺憾,全中國人也覺得遺憾。」呂志和比袁隆平還要大一歲,昔日中國糧食不足的困境,他也有切身感受,因此2016年首屆舉辦的「呂志和獎」(上图),即表揚袁隆平在高產雜交水稻技術的貢獻。去年,位於廣州黃埔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及隆平院士港項目先後啟動,袁隆平曾多次邀請呂志和北上參觀,惟疫情未止,一直未能成行。今故人長辭,呂志和只盼後繼有人,令饑荒歷史不再重演。 

提及袁隆平的離世,呂志和多次哽咽。

 呂志和至今依然未有忘記,初次與袁隆平見面的情況。那是2016年首屆「呂志和獎」頒獎典禮上,袁隆平身材矮小,比呂志和矮半個頭;瘦削的身形,訴說著他的刻苦耐勞;他的雙眼未現老態,反而處處展露銳利目光。呂志和說:「他看起來很朴實,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不會覺得他是一名偉人。」然而,這位驟看並不起眼的長者,畢生奉獻于雜交水稻研究,其研究成果,早在1976年已在全國推廣應用,產量比傳統水稻多出兩成以上。

 見證餓死骨 深明饑荒苦

 糧食不足的問題,對生活于繁華香港的人,或許十分陌生,呂志和與袁隆平均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饑荒對他們來說,是切身的經歷,「在抗日時期,我住在油麻地附近,旁邊的店舖,每晚都有人將幾具屍體放在地上,他們並不是病死,而是餓死,如果在香港都有如此景象,更何況是當年中國的窮鄉僻壤?」

 

 袁隆平2016年獲頒「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

 呂志和(左)讃揚袁隆平(右)解決糧食問題,具偉大成就。

 二千萬獎金助研雜交水稻

 因此,2016年首屆「呂志和獎」即以「世界糧食供應:安全及可靠性」為關注領域,並向袁隆平頒授「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以表揚他在高產雜交水稻技術研究上取得的科研成就,以及對促進世界糧食供應和安全作出傑出貢獻。

 呂志和表示,獎項除了是認可袁隆平的貢獻,更希望二千萬港元的獎金,可為其研究带來助力。袁隆平當年在港領獎時,表示會將獎金用於雜交水稻研發,並指其團隊在全國有八十一塊百畝示範田,有了經費後,就可以買更多的肥料,請更多的人員,發展雜交水稻,使水稻達致更高的產量。同年,袁隆平捐出三百萬元人民幣,向八個獲「袁隆平農業科技獎」的單位和團體頒發獎金,鼓勵他們繼續促進雜交水稻技術和地區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

 成果不吝傳世 成就偉大

 此外,呂志和亦知悉袁隆平近年正積極研究耐鹽堿水稻研究和種植,希望培育出更能抵抗惡劣環境的品種,他對此感到鼓舞,「中國山地多、耕地少,如果在咸水土地都可以種植水稻,會對糧食安全的帮助更大,我相信袁隆平的團隊會繼續研究。」

 數到袁隆平最令人欽佩的事跡,呂志和指出,袁隆平不僅將研究成果應用於中國,更毫不吝嗇地將技術傳授予其他有需要的國家,包括孟加拉、巴西、印度、印尼、緬甸、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地,令當地的糧食供應顯著提升,「一粒稻米看起來很細小,但足以解決世界糧食的問題,袁隆平將技術分享至世界各地,是很偉大的想法。」

 呂志和憶故人,不禁悲從中來。

 去年初,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在廣州市黃埔區啟動,公園內將設有試驗田,並會建立總投資額達十二億元的隆平院士港項目,研究方向除了雜交水稻,還有園藝作物種植創新、智慧農業生產機械裝備技術等。呂志和透露,袁隆平去年多次邀請他親身到廣州視察項目,但本港疫情一直反覆,中港兩地一直未能開展免檢疫通關,令行程未能成行,「真的很可惜,如果無疫情,我一定會過去看,他可以在中國南方有一幅如此大的土地,對農作物的科研發展一定帮助很大,我希望有機會令更加多人知道。」

 獲邀赴穗視察 疫情未能成行

 然而,隨着袁隆平離世,呂志和原本打算在廣州再會故人的渴望落空,說到這裏,他一度哽咽:「袁隆平活得如此大的年紀,一方面很感激他有如此貢獻,他既然有如此功績,我希望他可以好(走)。」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袁隆平的離世消息依然獲得國際間的悼念,呂志和認為足以證明袁隆平的偉大。

 呂志和期望,袁隆平的研究團隊可繼承袁的遺志,繼續為水稻產量研究带來突破,「中國歷來被看成弱小、貧窮、落後的國家,希望中國的精英人才,繼續為中國做好科研,以免再落入貧窮。」

 (轉載自香港《星島日報》)

[責任編輯:程向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