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人預判二季度GDP增速12.2% 全年9.4%

2021-06-23 11:42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23日發布2021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本次調查發現經濟學人預判二季度經濟持續向好仍舊處於擴張階段,外貿形勢總體穩中向好,通脹壓力依然存在但有緩和趨勢,就業形勢同樣延續向好態勢。經濟學人預判2021年二季度經濟增速為12.2%左右,全年經濟增速為9.4%左右。

 經濟景氣仍處擴張階段

 本次調查顯示,有91.4%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經濟增速會同比上升,同時有33.3%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經濟增速會高於上季度,有23.5%的經濟學人認為本季度經濟增速會與上季度基本持平。本期中國經濟學人經濟景氣指數為102,雖然比上季度調查下降37個點,但仍舊處於擴張階段。

 判斷2021年二季度增速在18.0%及以上的經濟學人佔比25.9%,在12.0%至17.9%的經濟學人佔比為25.3%,在6.0%-11.9%的經濟學人佔比39.5%。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學人對2021年二季度經濟增速的預判均值分別為12.5%、10.8%、12.7%,全國綜合預測值為12.2%左右。

 判斷2021年全年經濟增速在6.0%以上的經濟學人佔比87.1%,在9.0%以上的的經濟學人佔比39.6%。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學人對2021年全年經濟增速的預判均值分別為9.3%、9.5%和9.7%,全國綜合預測值為9.4%左右。

 經濟學人預判外貿形勢穩中向好

 參與調查的經濟學人中有84.6%的認為二季度出口量會同比上升,同時分別有56.2%、29.0%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出口量會環比上升和基本持平。本期中國經濟學人外貿景氣指數為141,比上季度調查上升13個點。

 經濟學人預判通脹壓力依然存在但有緩和趨勢。有67.3%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物價水平與上年同期相比會上升,有21.0%的經濟學人認為物價水平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時分別有56.2%、31.5%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物價水平會環比上升和基本持平。本期中國經濟學人物價指數為144,與上季度調查基本持平。

 經濟學人預判就業形勢持續向好。有59.3%的經濟學人認為二季度就業形勢會同比變好,有21.6%的經濟學人認為就業形勢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本期中國經濟學人就業指數為112,與上季度調查基本持平,仍舊持續向好。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成功經驗

 經濟學家高度認可「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中最根本的成功經驗。改革通過「兩彈一星」確保國家安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開放前最重要的經驗與成就,分階段分步驟實現現代化目標是改革開放後最寶貴的經驗。2035年遠景目標中,經濟學人判斷人均GDP和平安中國建設的實現最樂觀,收入差距和文化軟實力則需加大關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最大的風險主要來自外部國際環境,在經濟領域尤需關注房地產、金融和資本無序擴張帶來的風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在總結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百年政黨的成功經驗時,調研顯示,近7成經濟學家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另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46.0%)、「注重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有自我糾偏的機制」(43.5%)和「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和實踐的創新」(41.6%)也是經濟學家們認可度較高的成功經驗。

 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中的兩個相互聯繫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國家安全與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是改革開放前最重要的兩大經驗。在改革開放前這個歷史時期,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最重要的經驗與成就是「做好國防建設,『兩彈一星』研製成功,為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57.8%)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57.1%)。這兩項是幾乎是同等重要。

 分階段分步驟實現現代化目標是改革開放後最寶貴的經驗

 近6成經濟學家認為,改革開放後的歷史階段之所以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是因為我們從國情出發,準確抓住每個歷史階段的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另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47.2%)、「持續推進對外開放,融入全球產業鏈」(43.5%)和「實行漸進式改革,摸著石頭過河;試點改革先行先試」(41.6%)也是經濟學家對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認可度較高的成功經驗。

 物質基礎是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對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建設最大的貢獻。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的條件中,7成以上的經濟學家認為最重要的是積累了較好的物質基礎,建立了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要從國家和企業共同着力解決

 在人力資本積累的基礎上注重技術引進吸收入和利用舉國體制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是中國近百年來取得巨大技術進步的最關鍵原因。7成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近百年來技術進步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關鍵因素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教育,積累人力資本」。另外,分別有64.6%和61.5%的經濟學家認為是「注重技術引進及對其進行消化吸收」和「舉國體制集中優勢資源攻關關鍵核心技術」。

 下一階段實現自主創新、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要從國家和企業兩方面共同着力。70.2%的經濟學家認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中優勢資源攻關關鍵核心技術」,65.8%的經濟學家認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另外還有52.2%的經濟學家認為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這說明國家體制的優勢與市場優勢缺一不可。對於下一階段實現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的主體,65.2%的經濟學家認為是國家科研機構科研院校,23.0%的經濟學家認為是民營企業,12.4%的經濟學家認為是國有企業。

 收入差距和文化軟實力遠景目標尤需關注

 2035年遠景目標中,核心技術、安全和治理的重要性在提升。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之際,國家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了規劃。在各個子目標中,從重要性比較的角度進行判斷,經濟學家們認為最重要的是「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平安中國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和「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35年遠景目標的達成預期中,經濟學家對人均GDP和平安中國建設最樂觀,收入差距和文化軟實力尤需關注。對於2035年遠景目標達成時間的預期,經濟學家對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和「平安中國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兩個子目標的實現最為樂觀,9成以上的經濟學家認為可以提前完成或按時完成。其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個子目標,有近5成的經濟學家認為會提前完成。經濟學家們判斷相對不太樂觀的子目標是「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和「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分別有23.6%和22.4%的經濟學人認為會推遲完成。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最大的風險主要來自外部

 65.8%的經濟學家認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最大的風險挑戰來自於外部國際環境。另外,從內部的角度來看,經濟學家認為內部風險可能主要來自於黨的自身(50.9%)、意識形態領域(49.1%)和政治領域(47.8%)。

 經濟領域的重大風險最可能來自房地產、金融和資本無序擴張。經濟領域的重大風險最可能來自房地產、金融和資本無序擴張。約6成經濟學家認為經濟領域的重大風險主要來自房地產,55.2%的經濟學家認為主要來看金融領域,54.6%的經濟學家認為主要來自資本無序擴張、野蠻生長。

 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以負面為主,但經濟學人的樂觀性在提升。58%的經濟學家認為中美關係出現問題對中國短期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大,該比例比2019年第三季度的調查下降了14.5個百分點;認為中美關係出現問題對中國短期經濟會有正面影響的經濟學家佔8.8%,比2019年第三季度的調查上升了4.8個百分點。37.1%的經濟學家認為中美關係出現問題對中國長期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小。認為中美關係出現問題對中國長期經濟會有正面影響的經濟學家佔27.4%,比2019年第三季度的調查上升了10.3個百分點。

 如果中美經貿關係持續惡化,6成以上的經濟學家認為對中國長期經濟的影響主要是促進中國的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這與2019年調查的判斷是一致的。接近5成的經濟學家認為會促使中國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但也有44.7%的經濟學家擔心如果中美經貿關係持續惡化會引發其它國家跟進對中國貿易進行打擊。5成以上的經濟學家認為歐盟等其他發達國家會與美國結盟或跟進美國,對中國的有關經濟活動進行壓制,該比例比2019年第三季度相比略有上升。(香港商報駐京記者張麗娟)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