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展研究基金倡港深莞西岸發展方案

2021-06-28 18:36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發展研究基金28日發布《港深莞:青年‧居住‧創業‧生態》西岸發展方案倡議,以應對香港土地、住房供應不足問題,並推動多元經濟,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融合和城市協同發展。基金亦建議,廣東省政府、灣區內相關城市政府及特區政府盡快研究推行,加強溝通對接,又要求特區政府予以政策扶持,及早應對土地、住房和青年發展的深層次問題。

 鄭耀棠:逐步走進大灣區

 香港發展研究基金主席鄭耀棠28日表示,香港土地房屋供求嚴重失衡多年,社會深層次矛盾問題日益惡化,加上產業結構單一,局限了青年發展。香港要善用本身土地資源,更要把握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突破發展瓶頸,才可為香港,特別是為青年帶來希望。

 圖為港深莞西岸發展方案圖。

 故此,基金提出的倡議包含短、中、長期計劃,分期目標是在1年內提供1萬個住宅單位,3年內提供4萬個住宅單位及2.5萬個就業崗位,10年建設數十萬人居住的小區;方案不單是多管齊下,更是環環緊扣,由香港出發沿着西岸發展,由臨時房屋到小區建設和產業開拓,既可解決迫切的住屋需要之餘,更讓港人逐步由香港走進整個大灣區。

 基金執委會委員鄭炳鴻教授稱,由香港出發沿西岸發展,形成與深圳、東莞共同建設集科研、技術轉移、生產於一身的「西岸科創走廊」;隨着香港與內地跨境跨江通道相繼增加及建成,更可進一步與廣州、中山、珠海等城市融合發展。

 陳婉嫻:更好地規劃方向

 基金信託人霍有華表示,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在近年興建公營房屋及過渡性房屋都很常見。基金建議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閒置用地、屯門內河碼頭興建過渡性房屋。

 另一位基金信託人陳婉嫻稱,香港樓價高令很多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一下子到大灣區發展又擔心未能適應,或欠缺門路,方案提供了起步點、落腳點、路線圖和時間表,讓他們可以更好地規劃發展方向。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