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四舉措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2021-07-21 15:06
來源:香港商報網

 「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今日(21日)下午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指出,要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嚮往。她表示,特區政府會推動以下幾方面的策略性工作和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

 林鄭指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傳承着中華文化,但過去一個半世紀又吸納不少西方文化,因此具備中外文化薈萃的特色和優勢,加上廣泛的國際脈絡,有能力匯聚海內外和本地人才,可以成為促進中華文化在國際間影響力的平台。此外,豐富的文化資產可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和宜居城市的地位,也可以通過產業發展為年輕一代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林鄭續指,要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會推動以下幾方面的策略性工作和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

 一是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將成為香港的文化新地標。西九戲曲中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M+博物館,會積極與內地和海外藝文機構加強合作,推動文化藝術教育,培育藝術人才和行政人員,令他們的視野更寬更廣,令香港的人才庫更豐盛。

 在西九文化區以外,康文署將繼續為各藝文團體提供演出場地和在其他博物館策劃具特色的展覽。另一個多元的文化藝術空間位於港島中區,由「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元創方和即將復修後開放的中環街市三組歷史建築組成,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源源不絕的文化活動。

 二是致力與海外著名文化機構建立緊密關係。近年來,特區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舉辦不同活動,發揮香港東西文化薈萃的優勢,積極「引進來,帶出去」,致力把香港發展為國家和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組織和機構交流及合作的中心。

 在文化產業方面,香港是多個著名藝術展覽的選址,其中巴塞爾藝術展是世界頂級藝術展覽之一,自2013年在香港首辦以來,已成為世界矚目的文化藝術盛事。近年香港進一步吸引國際一線畫廊與拍賣行陸續進入,鞏固香港作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堅實地位,香港目前為世界三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之一,與紐約、倫敦齊名。

 有藝術品市場分析公司的數據顯示,香港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17.5%增至2020年的23.2%,首次超越倫敦,僅次紐約。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2020年香港藝術品、收藏品及古董進出口總值高達336億元,3年增加近一倍。

 三是持續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特區政府和文化界可以利用香港方便通達的平台,以及與內地的頻繁連繫,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香港舉行,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

 康文署將與更多內地文博機構合作,包括計劃與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及北京自然博物館,商議提供珍貴文物赴港展出,增加公眾及來自外地的參觀者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康文署會繼續加強與大灣區內不同院線溝通及與院線營造新品牌,為本地藝團提供更多演出機會。自2018年起,康文署已進行了36台逾110場本地製作在七個大灣區城市演出。受疫情啓發,康文署也會積極與院線推動不同的線上節目,通過院線的微信平台及與內地多個網上平台合作,增進內地觀眾對香港藝團的認識。

 四是善用科技和培養人才。隨着科技發展,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已成為藝術發展的新趨勢,政府已成立跨部門藝術科技專責小組,制訂發展和推進藝術科技的策略和措施。在資源上,各個相關的政策局轄下不同的基金或計劃合共預留了一億元,供有意推動藝術科技的人士申請。

 在人才培訓方面,香港演藝學院和多所大學都提供相關課程。如香港浸會大學,就不斷發展創意媒體的課程,為藝術科技發掘更多本地人才。国家教育部近年也大力支持香港,将多所內地著名的藝術學院,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納入「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

 林郑强调,要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嚮往。因此,有效的教育引導、輿論宣傳和社會文化薰陶至為重要。她说,這不單是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的使命,也應該是教育界、傳媒和社會團體的共同責任。特區政府會與各界共同努力,用好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用好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的支持,達致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前排左六起)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與其他嘉賓在高峰論壇合照。

 林鄭月娥致辭全文:

張旭副部長(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盧新寧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馬逢國議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文聯)會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我很高興出席今天由香港文聯舉辦的高峰論壇,與在座的文化藝術界友好,共同探討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也非常感謝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張旭副部長親臨指導。大會告訴我這次高峰論壇源起國家今年三月通過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首次將香港的文化地位寫進國家規劃,並提到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作為爭取把香港文化事業納入國家規劃的推手,我十分願意與大家分享我的看法,並希望藉此機會,集思廣益,匯聚文化界的力量,在中央的支持下,努力打造香港成為「一國」之內,擁有獨特魅力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我自二〇〇六年擔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以來,就一直積極推動香港的文化事業,並曾以政務司司長身份出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席,促成了展現故宮文化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標誌性的文化項目。文化藝術既是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業,也可發展為有經濟活力的產業,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可以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樑,而文化交流往往是國與國之間建立友誼的渠道,也可以充分體現國家的自信和軟實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傳承不息,歷久不衰,令人嚮往。這些年來我推動香港的文化事業,不只是因為我是特區主事官員,更是由於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傳承着中華文化;但過去一個半世紀,在英國的佔領和管治下,又吸納了不少西方文化,香港因此具備中外文化薈萃的特色和優勢,加上廣泛的國際脈絡,有能力匯聚海內外和本地人才,是可以成為促進中華文化在國際間影響力的平台。此外,豐富的文化資產可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和宜居城市的地位,也可以通過產業發展為年輕一代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有見及此,我在中央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徵求意見的過程中,就大膽提出在香港部分加入「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表述,十分感謝中央最終接納了我的建議。

 要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會推動以下幾方面的策略性工作和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

 (一)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

 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它將成為香港的文化新地標。在表演藝術方面,率先落成啓用的戲曲中心,肩負推動戲曲發展、推廣和傳承的功能;自由空間則為當代表演藝術提供一個無拘無束的舞台;而將於二〇二三年落成的演藝綜合劇場會為舞蹈、戲劇等提供設備完善的高端表演場地。在視覺藝術方面,市民翹首以待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在明年中開幕,屆時本港市民及世界各地的旅客將可以觀賞難得一見的國家級珍品;而展示當代視覺文化的M+博物館將在今年年底開幕。這兩座建築獨特的世界級博物館連同擴建後已重新開放的香港藝術館,將在九龍半島、維港灣畔鼎足而立,形成一個難得的博物館群,將為旅客帶來豐富的文化旅程。三所博物館會積極與內地和海外藝文機構加強合作,推動文化藝術教育,培育藝術人才和行政人員,令他們的視野更寬更廣,令香港的人才庫更豐盛。

 在西九文化區以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將繼續為各藝文團體提供演出場地和在其他博物館策劃具特色的展覽,而將於二〇二三年啓用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成為藝術科技大派用場的地方。另一個多元的文化藝術空間位於港島中區,由「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元創方和即將復修後開放的中環街市三組歷史建築組成,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源源不絕的文化活動。

 (二)致力與海外著名文化機構建立緊密關係

 近年來,特區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舉辦不同活動,發揮香港東西文化薈萃的優勢,積極「引進來,帶出去」,致力把香港發展為國家和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組織和機構交流及合作的中心。香港至今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有助加強雙方在文化上的聯繫,促進彼此的文化合作。政府也致力推動表演藝術及藝術展覽方面的交流,包括在國際城市舉辦「香港周」、安排本地藝術家及藝團出外表演,並邀請知名藝術家及藝團來港演出,籌辦和支持不同類型和主題的表演活動和藝術節,如香港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中國戲曲節、國際綜藝合家歡等。值得一提是香港管弦樂團獲譽為亞洲最前列的古典管弦樂團,更曾在二〇一九年贏得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年度樂團大獎。樂團在海內外演出無數,是香港的文化大使,而內地著名音樂家余隆也曾擔任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是兩地文化合作和交流的好例子。在展覽方面,康文署近年分別與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巴黎龐比度中心,以及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合辦大型展覽。為進一步加強國際聯繫,特區政府定期舉辦亞洲文化合作論壇和博物館高峰論壇;香港亦已成功爭取於二〇二二年主辦國際演藝協會年中會議,是首個亞洲城市兩次成功申辦此國際盛事。

 在文化產業方面,香港是多個著名藝術展覽的選址,其中巴塞爾藝術展更是世界頂級的藝術展覽之一,自二〇一三年在港首辦以來,已成為一個世界矚目的文化藝術盛事。近年香港亦進一步吸引國際一線畫廊與拍賣行陸續進駐,鞏固了香港作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堅實地位。香港現時為全球三大藝術品拍賣市場之一,與紐約及倫敦齊名。有藝術品市場分析公司的數據顯示,香港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份額從二〇一九年的17.5%增加至二〇二〇年的23.2%,首次超越倫敦,僅次於紐約。而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二〇二〇年香港的藝術品、收藏品及古董的進出口總值高達336億元,三年來增長接近一倍。

 (三)持續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特區政府和文化界可以利用香港方便通達的平台,以及與內地的頻繁連繫,吸引更多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香港舉行,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例如,康文署將與更多內地文博機構合作,包括計劃與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及北京自然博物館,商議提供珍貴文物赴港展出,增加公眾及來自外地的參觀者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康文署會繼續加強與大灣區內不同院線溝通及與院線營造新品牌,為本地藝團提供更多演出機會。自二〇一八年起,康文署已進行了36台逾110場本地製作在七個大灣區城市演出。受疫情啓發,康文署也會積極與院線推動不同的線上節目,通過院線的微信平台及與內地多個網上平台合作,增進內地觀眾對香港藝團的認識。

 繼首屆展現綜合文化的「香港周」於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在上海圓滿舉行後,第二屆「香港周」也於今年四月至五月在廣州以線上及線下形式舉行,為內地民眾呈獻15個來自香港不同藝術界別的節目。「香港周」是一個有效推動香港與內地文化及人才交流的平台,我們初步計劃明年在武漢舉行。在這方面,我非常歡迎香港文聯和紫荊文化集團的成立,它們將助力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特別是促進兩地的文化交流和在港弘揚中華文化。最近國家藝術基金開放予合資格的香港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申請,就更是一項具體支持的舉措。

 (四)善用科技和培養人才

 隨着科技發展,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已成為藝術發展的新趨勢,因此我在《2020年施政報告》提出積極推動和支持發展藝術科技。政府已成立跨部門藝術科技專責小組,制訂發展和推進藝術科技的策略和措施。在資源上,各個相關的政策局轄下不同的基金或計劃合共預留了一億元,供有意推動藝術科技的人士申請。康文署也已於今年起推出一系列活動,包括80多場分享會和模擬試驗場參觀導覽,連繫創科企業與藝術團體,為促進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帶來正面作用。預計於二〇二三年下半年正式開幕啓用的東九文化中心會定位為推動藝術科技發展的場館,將設有最新的舞台設備及系統,讓藝術家通過新科技,開拓表演藝術的新視野,為觀眾帶來多重感官和互動體驗。

 在人才培訓方面,香港演藝學院和多所大學都提供相關課程。我兩天前參觀的香港浸會大學,就不斷發展創意媒體的課程,為藝術科技發掘更多本地人才。近年,教育部也大力支持我們,把多所內地著名的藝術學院,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納入「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

 各位朋友,要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們有必要先建立港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嚮往。因此,有效的教育引導、輿論宣傳和社會文化薰陶至為重要;這不單是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的使命,也應該是教育界、傳媒和社會團體的共同責任。特區政府會與各界共同努力,用好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用好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的支持,達致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堅定文化自信,用文藝振奮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蔣璐]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