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今日(21日)舉行。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作為主禮嘉賓發表主旨演講,題為《讓「文化」成為香港未來發展關鍵詞》。她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對香港過往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更高期待,更是不容錯失的重大機遇;相信香港會以「滄海一聲笑」的豪情,成就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新篇章。
發揮好中西文化交流紐帶作用
盧新寧從自己的真情實感出發,指出香港是眾所周知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是人們嚮往的美食之都、購物天堂──也許是因經濟對香港發展貢獻太過突出,同步成長的文化反而讓人印象不深,甚至令人有「商業味太濃、文化味不足」的感覺。但是,香港的文化多姿多彩,身在香港,時刻都能感受到中外文化藝術的脈動。
盧新寧指,今天的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華文化向世界自信展示的新時代,也是一個中西文化互鑒互通、交流碰撞的大時代。「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應如何增強「對話實力」、提升「文化魅力」、激發「文化活力」,這三個問題值得探討。
盧新寧認為,要增強「對話實力」,香港要有深厚的文化藝術感染力、豐沛的文化藝術創造力、廣泛的文化藝術輻射力。需要苦練「內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項目「話事」,才能「請得進來」「走得出去」,擁有與國際文化藝術對話的實力。「香港要更好發揮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努力成為中外文化藝術各領域『打卡點』,把帶有港產標識的文化藝術產品和服務遠播世界更多角落。」
政府社會市場需協同發力
對於提升「文化魅力」,她表示,香港要尋找自己的「文化主場」,築牢自己的文化根基。香港曾擁有一批有着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大家,也曾湧現過一批有着廣泛傳播力的經典作品。饒宗頤、金庸、王家衛的作品,之所以能傳諸於世、傳之久遠,是因為有着共同的根和魂,最動人處都飽含着對中華文化的深沉之愛。唯有「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讓充滿時代特點的「中國氣派」「中國故事」喚起更多「溫情與敬意」。
關於激發「文化活力」,她指出,文化藝術不是一般商品,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市場各盡其責、協同發力。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將會是文化盛會的舉辦地,也是重大活動的組織者;是優秀作品的孕育地,也是藝術潮流的引領者;是創意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創新創造的大本營。實現這些目標,讓「文化」成為香港未來發展關鍵詞,需要政府通過頂層設計協調社會、引導市場,三方攜手激發這座城市的創造活力。
革故鼎新,打開新的上升空間,才能防止「歷史優勢」成為「歷史包袱」,才能避免「歷史性機遇」成為「歷史性遺憾」。盧新寧強調,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只有積極謀篇布局,才能確保落子成局」。(圖源:中新社)
讓「文化」成為香港未來發展關鍵詞
——在「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盧新寧
尊敬的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張旭副部長、馬逢國會長、施子清先生,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下午好!很高興與大家一起探討香港文化發展的未來。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各位嘉賓和朋友表示誠摯的問候!
香港是眾所周知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是人們嚮往的美食之都、購物天堂,也許是因為經濟對香港發展的貢獻太過突出,同步成長的文化反而讓人印象不深,甚至會有「商業味太濃、文化味不足」的錯覺。
我很幸運,2019年春我來港工作不久,便從一件小事中讓我感受到香港獨有的「文化魅力」。我的一位30多年沒見的大學同學,專程從廣州趕到香港觀看第七屆巴塞爾藝術展,200多家全球頂級藝廊參加的藝術盛會顯然讓他感到震撼。他繪聲繪色向我描述展覽的盛況,感嘆如何一票難求,說相比於維港兩岸的繁華街道,他更喜歡多姿多彩的文化香港。
來港兩年我深有同感。漫步在尖沙咀的星光大道,眺望未來文化新地標西九文化區,時刻都能感受到中外文化藝術的脈動。一百多年來,香港從偏安一隅的小漁村一躍而成舉世矚目的國際大都市,也因緣際會架起了中國與世界相互了解交流的橋樑,在時代的風雲際會中涵養出自己的城市文化氣質。在座各位,都是這一恢弘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也是這一發展奇跡的貢獻者和受益者。
今天的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國家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這是一個東方文明中華文化向世界自信展示的新時代,也是一個中西文化互鑒互通、交流碰撞的大時代。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對香港過往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更高期待,更是不容錯失的重大機遇。我願藉此機會與大家共同討論幾個問題。
第一,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應如何增強「對話實力」?
香港接九州風、通五大洋,長期以來就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的一條「運河」。在頻繁的交流互鑒中,逐步造就了眾多國際知名的文化交流平台,形成了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亞洲創意中心、東西方表演藝術中心、會議展覽中心等,這是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優勢和底氣所在。
香港善於做中間貿易,眼觀六路、連通東西就能風生水起。但「文化」具有特殊屬性,它沒有既定之規,無法用數字衡量,而是根源於獨特的人類經驗、幽微的人類精神、深厚的人類價值,有着巨大的空間與開度。「文化交流」因而也有着特殊性,它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規範、契約,更需要同聲相求、同氣相應、知音相惜,形成文化交流的「氣場」和「土壤」。因此,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自身先要有深厚的文化藝術感染力、豐沛的文化藝術創造力、廣泛的文化藝術輻射力。很難想像一座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會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喜歡對標國際,倫敦、紐約都是從貿易起家,而後以金融聞名,同時成為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香港需要苦練「內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項目「話事」,才能「請得進來」「走得出去」,擁有與國際文化藝術對話的實力。
多年來,香港從電影、電視、動漫,到音樂、出版、廣告、藝術設計等,在各個領域都有不俗的發展成就,並深度融入了世界文化體系。但過去幾十年來長期領先,並不代表未來可以持續領先。周邊的韓國、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已先後崛起迎頭趕上,香港文化產業的傳統優勢受到明顯衝擊,有些已經走向低谷,需要迎難而上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吸引力,更好發揮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努力成為中外文化藝術各領域「打卡點」,把帶有港產標識的文化藝術產品和服務遠播世界更多角落。
第二,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應如何提升「文化魅力」?
2019年6月,我曾看過一場演出,對我觸動很大。這是一個成立不到3年的香港樂團,成員全是演藝學院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到敦煌採風後,立志組建樂隊演繹敦煌音樂,並創造性地研究古譜古音,成功演繹了敦煌壁畫裏的場景。看了他們的演出,旋律至今仍不時迴旋於腦海。疫情期間他們通過雲直播音樂會,當天就有66.18萬觀眾在線觀看,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反響。敦煌與香江的「交響」,獅子山和莫高窟的「對話」,讓人欣喜,也給人啟發。樹高千尺,根深才能葉茂。香港要做好文化交流,提升文化魅力,首先要尋找自己的「文化主場」,築牢自己的文化根基。
香港曾擁有一批有着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大家,也曾湧現過一批有着廣泛傳播力的經典作品。饒宗頤通過學術研究將中國思想傳播到世界,金庸通過武俠小說將中國文化介紹給世界,王家衛通過電影藝術將中華韻味展現給世界……好作品不會憑空而來,這些文化品牌為什麼能聞名於世、傳之久遠?是因為它們有着共同的根和魂,最動人處都飽含著對中華文化的深沉之愛。在座各位可能不少人都看過音樂劇《利瑪竇》,利瑪竇雖以傳教為己任,卻表現出對儒家文化的「溫情與敬意」,這背後正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有着五千年歷史的中華優秀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庫,許多外國人都從中尋找素材、尋找靈感,如果我們自己卻疏離家國情懷、丟棄文化根脈,不懂得從本國歷史文化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甚至陷於「本土」迷思、阻斷歷史長河,怎麼可能創造出獨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態,又如何談得上擁有與世界對話的實力和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香港是世界的、更是中國的,從文化上來說,固然要八面來風兼收並蓄,同樣要一脈相承培根鑄魂。唯有「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讓充滿時代特點的「中國氣派」「中國故事」喚起更多「溫情與敬意」。
第三,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應如何激發「文化活力」?
香港已經開啟了由亂及治的重大轉折,大家都期待社會重新出發。「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是對林鄭特首和特區政府的積極回應,也蘊含著國家的期望和苦心,這也是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文旅部張旭副部長昨天一到香港,就與香港文化界代表人士座談,聽取意見和建議,充分體現了中央的支持與關心。文化是事業,也是產業,展望香港未來,不僅應更好發揮貿易、航運、金融等傳統優勢,更應積極培育科創、文化等新優勢,打造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極。革故鼎新,打開新的上升空間,才能防止「歷史優勢」成為「歷史包袱」,才能避免「歷史性機遇」成為「歷史性遺憾」。
文化藝術不是一般商品,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市場各盡其責、協同發力。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將會是文化盛會的舉辦地,也是重大活動的組織者;是優秀作品的孕育地,也是藝術潮流的引領者;是創意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創新創造的大本營。實現這些目標,讓「文化」成為香港未來發展關鍵詞,需要政府通過頂層設計協調社會、引導市場,三方攜手激發這座城市的創造活力,共同回答以下時代課題:如何立足於良好的自由市場體制和法治基礎,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東西方文明互鑒?如何強化創新引領、以文化產業的興盛為香港未來發展造血,展現吐故納新的香江文化新氣象?如何培養更多年輕人走上舞台,使之成為文藝新風尚新潮流的創造者和引領者?如何用好大灣區這一廣闊腹地,更快融入國家潛力無限的廣闊舞台與巨大市場?如何打造創意、人才、資本等要素有機對接的國際性平台,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林鄭特首強調,文化發展需要有人才、政策扶持和政府資源投入。剛才特首又介紹了政府推動文化發展的未來願景,十分令人期待和振奮。我相信,只要積極謀篇布局,就能確保落子成局。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面朝大海,御風而行,一直是香港文化藝術的精神寫照。今天,國家宇航員還在「天宮號」駐留,我們已經進入逐夢太空的新時代。相信香港定會以「滄海一聲笑」的豪情,海闊天空,志存高遠,成就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新篇章。
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祝大家身體健康!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