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幣國際化指數大幅增長超五成 創歷史新高

2021-07-24 14:07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7月24日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顯示,截至2020年底,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達到5.02,同比大幅增長54.20%。創下歷史新高。人民幣使用程度超過日圆和英鎊,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報告認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將全方位地增強人民幣硬實力與軟實力,為人民幣國際化再上新臺階創造重大歷史機遇。

 暢通國內國際大循環 為人幣國際化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副所長王芳認為,RII大幅增長得益於幾個方面,第一,人民幣國際貿易計價結算職能繼續鞏固:2020年全球範圍內國際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份額為2.91%,較上年提高了18.40%。第二,人民幣金融交易職能顯著增強:在全球直接投資持續低迷之際,人民幣直接投資規模達到3.81萬億元,同比增長37.05%,創下近五年內最快增速;2020年底,由直接投資、國際信貸、國際債券與票據等共同決定的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綜合佔比達到9.89%,同比增長84.23%,成為RII攀升的主要動力。第三,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進一步顯現: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類機構進入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資產份額達到2.25%,同比增長14.80%;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中的相對份額為10.83%,較上一年度小幅回升,與初始權重基本持平。

 國際經驗表明,內循環是貨幣國際化的先決條件,外循環則是貨幣國際化的實現手段。報告認為,「國內大循環」決定國內消費市場、投資市場的規模和結構,從根本上創造人民幣需求;「國際大循環」實現國際範圍內的包容性發展和風險分散,有助於提高我國發展的高效性和穩健性,增加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場景和粘性。中國需要從暢通國內循環和暢通國際循環兩個方面實現重點突破。

 倡建高效的離岸在岸市場聯動機制 增強人幣金融交易功能

 報告認為,實現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之間的有效聯動是推動人民幣貨幣國際化進程的關鍵。建議在重要節點國家和地區實現人民幣離岸中心布局全覆蓋,建立離岸在岸市場價格聯動機制和防火墻制度,建立離岸人民幣專用的賬戶體系。同時,加大力度拓展離岸同在岸市場的聯繫渠道,在離岸市場建設利率走廊,建立人民幣金融市場交易的風險對沖機制和流動性保障機制,包括將外匯交易作為離岸在岸匯率聯動的主渠道;將資金拆借作為離岸在岸利率聯動的主渠道;將央行貨幣互換作為市場流動性管理的主渠道;將債券發行作為離岸在岸市場聯動的主渠道;將股票通和債券通作為資本項目下人民幣跨境流動的重要渠道,運用好上述制度性通道,影響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市場之間的利率和匯率差異。

 為了在雙循環格局中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報告認為,還需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在岸金融市場建設,深化匯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市場運行機制。二是推動金融市場對外開放,自主把握資本賬戶開放節奏,完善相關配套制度,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防範化解雙循環新格局中的潛在風險。三是構建政策驅動與市場牽引的人民幣國際化模式,為人民幣國際化增添數字屬性。通過增添數字屬性來擴大人民幣使用場景,促使人民幣成為當地的貨幣錨。四是處理好人民幣匯率市場決定、增加靈活性、穩定三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吸取以往經驗教訓,不必死守什麼匯率心理關口。(香港商報張麗娟)

[責任編輯:蔣璐]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