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苏 > 要闻热点

南京各界: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对生命的尊重

2014-02-27             江苏 > 要闻热点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讯】记者宋璟报道: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将审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26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各界人士座谈会。南京各界人士表示,国家拟以立法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否认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一击。

  建议:外国政要参加 全国共同悼念

  对于设立国家公祭日后,今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的活动细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纪念馆方面有几点设想:第一,悼念仪式升格为国家级,会有国家领导人参加;第二,过去悼念活动只邀请国际民间人士参加,强烈建议邀请国外政要、前政要或外国驻华使节参加;第三,每年的悼念活动不仅仅是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全国各地要共同举行纪念活动,悼念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牺牲的所有民众。

  提案第一人:十年期待将实现

  在座谈会现场,81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老人带来了一张珍藏了近十年的报纸,内容为原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大副主任赵龙向全国政协提交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遇难纪念日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佘子清老人说,这一刻他已经等了十年,心情“很兴奋”。

  赵龙向记者介绍,2004年,他和孩子第一次来纪念馆参观,感到非常困惑和震惊:“像这样的人类的浩劫、中国历史上的大灾难,仅仅在地方层面上悼念和纪念,和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比较起来差异很大。”在朱成山馆长的建议下,他在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设立纪念日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当时获得4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但当时赵龙获得的答复是“还需研究”。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即将卸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赵龙再一次提交了相关提案;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也提交了举行国家公祭的议案。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超越现实的,与它相比,九年多的努力并不算难。”赵龙说,在高兴之余他更有感慨和期待。除了设立国家公祭日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十年时间中,赵龙共提交了五件相关提案,包括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希望拟设立国家公祭日一事能有力推动其他提案早日实现。

  幸存者:让全世界都记得这段历史

  “不是单独只有我记得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88岁的余昌祥老人对本报记者说,获知国家拟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他心情很激动。“当时我11岁,家住在中华门外宝塔山那里,我父亲被日本人杀了,连尸体都没有找到,我想到,到现在都难过。2012年我到日本,很多日本人都不知道这段历史,我通过翻译把我的经历说给他们听。”余昌祥说,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件好事,可以让全世界都记得这段历史。老人表示,每年12月13日他都会来到纪念馆祭奠父亲,设立国家公祭日后,只要自己有精神,每年都会来。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保卫战老兵程云上月刚刚离世,老人在世时一直期待日本政府的道歉,却没有等来。程云的侄子程孝民说,如今国家拟设立公祭日了,他要到叔叔的坟上去说说这个好消息,告慰老人的在天之灵。

  专家:顺应民意 正视历史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遇难77周年,从1994年开始,江苏省、南京市在每年12月13日均会举行悼念活动,包括鸣警报、放飞和平鸽、撞响和平钟等,但相关纪念活动均停留在地方层面。朱成山介绍,每年的悼念活动江苏省和南京市各有一名副职领导参加,每逢大年都有正职领导参加,在过去20年的活动中,一直延续这样的规格。但在很多国家,二战重大惨案的发生日都被设为国家公祭日,这是一种国际惯例。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体现了对普通百姓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传承,并体现了国家与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势不两立的态度。

  “我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30多年了,一直期待能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有与其规模和等级相适应的纪念方式,今天终于盼来了,说明国家顺应民意,正视历史。”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表示,设立国家公祭日十分必要、意义重大。他说,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灾难和耻辱,设立国家公祭日可以告慰死者,让下一代勿忘历史、振兴中华。其次,这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最严厉的谴责,把日本军国主义永远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当头一击。如果安倍政府一意孤行,一定会招致和当年的军国主义者同样可悲的下场。

[责任编辑: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