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
2020-09-25 01:54
文|香港青年時評協會會員趙陽
有學者預測,待疫情結束後,與健康相關的消費領域將會迎來「報復性」和「井噴式」消費,必將成為資本流向的熱門。筆者認為,香港政府應高度關注這一趨勢,並以此為契機,在積極拓展傳統大健康產業「三醫兩養」(即醫學研發、醫療應用、醫藥製造和養生、養老)發展空間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與公眾健康密切相關的體育產業發展,並力爭將其打造成香港的支柱產業。
體育產業基礎好
首先,體育產業在香港有着良好的產業基礎,市民對於體育文化的接受度、認同度、喜愛度不斷提高。自2001年香港民政事務局成立體育政策檢討小組、對本港的體育發展政策全面檢討以來,始終堅持以「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推動本港體育事業發展,如大力倡導與體育運動有關的文化進入社區,加強推廣公眾體育活動,擴大公眾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供給,各大專院校也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推廣計劃並不斷擴大涵蓋範圍。
這同樣反映在政府於體育發展投放的開支上,據統計,近5年來,香港用於推廣社區體育的開支平均每年度超過40億元,且每年都在增長。與此同時,針對性和專業性較強的「運動員計劃」頗具成效,推動了本地精英運動員在國際大型賽事取得更多突破,對本港的大眾體育文化帶來了較好的正向刺激,特別是部分學校對優秀運動員「職業生涯」的鼓勵和資助計劃,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青少年對體育和體育專業化的熱情,加速了體育業良性發展。此外,政府與「港協暨奧委會」及各體育總會密切合作,積極承辦國際體壇盛事,如香港馬拉松、國際龍舟邀請賽、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世界女排聯賽及WTA網球公開賽等,香港作為主辦方,除了有助提升國際形象,亦直接賺取不少門票收益,並促進旅遊業以及相關行業如酒店業、餐飲業、零售業的發展,增加了政府經濟稅收。
打通體育產業鏈
第二,推動體育產業成為香港支柱產業的關鍵在於打通體育產業鏈。具體來說,就是要從「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向「運動休閒產業鏈」「智慧體育產業鏈」和「體育培訓產業鏈」轉變。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體育產業相關鏈條都要從大眾需求的角度出發,提供更為多元、更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開掘出這座「金礦」。
特別是對於香港市場來說,體育產業鏈的打通和共榮,缺的並不是資本,而是要解決創業者的發展瓶頸。比如,場地問題。儘管康文署在運動場地方面已經持續發力,但仍然總量不足,培訓機構想租用也是無可奈何;很多學校的場地並不對外開放,利用率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體育培訓的重點人群是青少年,很多培訓機構都有和學校合作的意願,他們在相關項目上的專業培訓能力也可以彌補學校體育課的不足。但這方面尚缺乏制度性引導,他們和學校的合作,也是淺嘗輒止。從體育培訓這個細分市場來看,家庭和社會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長,不但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這樣的運動廣受歡迎,一些小眾項目如擊劍等也日漸紅火。另一方面,場地、師資、符合青少年身心條件的專業教程等,都是發展的短板和軟肋。打通體育產業鏈,首先就要彌補短板。
關注體育產業的社會效應
第三,要關注體育產業帶來的社會效應。近年來,也有一些聲音反對政府對體育產業的投入,認為體育運動對香港的經濟貢獻比金融、航運、旅遊等其他支柱行業少,投放大量資源在體育運動上但獲得的回報不高,可能浪費資源。事實上,推動體育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吸引增加資本投入,除了能進一步擴大經濟效益,更有助於擴大社會效益。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會進一步推動體育運動普及化,有助促進市民的健康,如強化心肺功能、減少患上慢性病等,而市民健康的提升,有助減少政府的醫療開支;增加體育開支,發展體育盛事具有經濟效益,能夠帶動旅遊業,並惠及旅遊相關行業,增加香港政府的經濟稅收,體育產業也為市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可支配收入,改善物質生活;增加體育開支培育精英運動員可鼓勵他們為港爭光,令到香港人產生自豪感,提高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社會凝聚力。
香港商報2020-09-25
香港商報2020-09-25
香港商報2020-09-25
香港商報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