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0-10-06 23:45
政府下周三(14日)將公布《施政報告》,發展局局長黃偉綸6日率先發表施政報告公眾諮詢影片。就外界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造價的憂慮,在片中黃偉綸指出,根據過往經驗,大型工程如透過適當的政府和私營機構合作,未必需要公帑支付,他重提當年「沙田第一城」的發展模式,由政府「賣地花」,發展商負責填海工程。
若「明日大嶼」計劃落實,將可為70 萬至110 萬人提供居所。圖為去年3 月發展局召開記者會公布「明日大嶼」願景工程計劃。資料圖片
港府在2018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明日大嶼願景」,提出在港島與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作大規模填海,分期興建總面積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未來20年可為70萬至110萬人提供住所。但整項工程造價估計高達6000億元,當中4000億元屬運輸基建開支。坊間有聲音指「明日大嶼」造價昂貴,擔憂會花光港府儲備。
黃偉綸在影片中回應稱,理解社會有這方面的擔憂,他強調政府會就財務安排,特別是融資上的不同可能性作詳細研究及考慮,如果參考以往香港的經驗,例如填海工程及大型鐵路工程,透過適當的政府和私營機構合作,政府不需要用公帑興建這些項目。
早年沙田填海採用公私合營
公私營合作建設在香港並非新概念,早年港府發展沙田新市鎮時亦曾採用。黃偉綸引用沙田第一城作例子,1970年代中期,私人發展商獲邀投標參與,該項目的填海費用由私人機構承擔,最後私人機構取得小部分土地做私人房屋項目發展,大部分土地則會交回予政府興建公營房屋,及作為香港經濟所需的設施,例如工業區、道路等。
他又列舉另一個港人熟悉的例子──鐵路,其實香港多條鐵路系統,都是用鐵路加物業發展的方法,透過物業發展權給予相關公司,由相關公司出資興建及營運鐵路,政府均不需要投入公帑。
港府曾就「明日大嶼」首階段交椅洲附近一千公頃人工島工程,向立法會提出5.5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惟截至上年度的立法會內,有關申請仍未獲財委會通過,令「明日大嶼」計劃推遲。據最新評估,整個「明日大嶼」已延遲一年,最快於2027年才能開始填海,預計2033年才有首批住戶入伙。(記者 姚一鶴)
香港商報2020-10-06
香港商報2020-10-06
香港商報2020-10-06
香港商報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