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商報
2020-10-30 12:43
尋找一家企業的創新秘密,實驗室是理想的切入口。
10月22日,有媒體走進團泊窪,探訪華為這個最新啟用的實驗室集群。
近日拍攝的華為阪田總部
「這只是一個普通魚缸,是前輩花了幾百塊,在市場上隨便找一個水族店買來的。」10月22日上午,彭雪松向媒體如此介紹實驗室的「元老」。
彭雪松是華為團泊窪「材料結構與力學實驗室」的一名普通工程師。在他記憶裏,始終放在一角的魚缸並不起眼,卻是不折不扣的「元老」。「算起來,我到實驗室已滿4年,魚缸實驗時間卻超過6年。」他說,這是一項腐蝕對比實驗:魚缸分為兩個封閉空間,一邊是華為的基站模塊外殼,另一邊則是同行的同類產品。
為什麼要進行這項實驗?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給出了答案。2019年,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說:「我們有幾十年都不會腐蝕的材料,這些特性很適合歐洲。」
展廳內觀眾了解智慧城市案例
「材料結構與力學實驗室」所在的團泊窪,和華為松山湖「歐洲小鎮」只有五六分鐘車程,是華為通勤地圖上最新出現的地名之一。尋找一家企業的創新秘密,實驗室是理想的切入口。
魚缸試驗:針對北歐的極端測試
華為共有7個材料方向的實驗室,「材料結構與力學實驗室」只是其中的一個,隸屬於2012實驗室。在媒體報道裏,2012實驗室是華為最神秘的部門,被稱為「中國黑科技最多的地方」。2012實驗室名字來源於2009年上映的同名電影。任正非觀影後,認為未來信息爆炸如同數字洪水一樣,華為一定要構造自己的「諾亞方舟」。
「和大家想像的有所不同,我們的實驗室是注重應用研究。」實驗室此前位於深圳阪田基地,彭雪松在介紹中提到創始人的現場談話。任正非說過:華為一定要在優勢方面集中發揮,材料科學要更多傾向於應用研究。
目前,華為在全球參與建設了1500多個通信網絡,基站遍布平原、山丘,還有沙漠、海島,最冷處位於北極圈,最熱處位於撒哈拉。「這些都是我們實驗室服務的特殊場景。」彭雪松如此表示。「魚缸試驗」始於2014年,在他的眼裏便是一場典型的極端測試。
極端測試的模擬場景是北歐。由於土地私有化的原因,北歐的通信基站很難露出地面,往往只能藏身下水道。春季的融冰,對設備提出了不一般的防水性能。「把設備放在水裏,普通的魚缸便是合適的測試工具。」他說,「魚缸的水是鹹水,鹹度遠超海水。」原因是融雪劑的原料是鹽,華為在收集當地融雪的實際鹽度後,將實驗室魚缸的鹹水濃度提高到了5倍。
彭雪松說:「實驗將一直持續下去。我們想看看華為的設備可以堅持幾年。」經過6年的檢測,魚缸兩端是截然不同的畫面:華為的一端,設備依然「眉清目秀」,稍顯混濁的池水表明和腐蝕作用的對抗仍是一場拉鋸戰;另外一端則是水質清澈,實驗用的設備「長滿珊瑚」,這表明腐蝕過程已經完成。
「鏈式」安裝:市場要什麼就做什麼
頭頂2012的牌子,實驗室的研發卻很接地氣。尤其是第一項展示的重點介紹,頗為出人意料。出人意料在於,這個名為「鏈式」安裝的工藝,技術含量並不高。
長方盒子狀的通訊天線,需要安裝在固定的抱杆上。按照標準化作業,可以採用統一口徑的圓環式卡口,但是實際操作中卻會遇上「異形杆」,不僅口徑有大小,形狀也會有方有圓。「市場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彭雪松表示,「鏈式」安裝解決的就是差異性,將圓環式卡口變成環環相扣的鏈條,不僅可長可短,也能自由變形。
接地氣的實驗室研發,並非只有「鏈式」。受到中國傳統建築「女兒牆」的啟發,華為針對複雜的安裝環境推出了省力槓桿。彭雪松說,在建築外牆上安裝通信設備需要鑽牆打孔,這往往會涉及文物保護以及權益衝突。省力槓桿是把建築原有牆體變成「女兒牆」,在樓頂屋面架起一個槓桿裝置,安裝好的設備直接「翻牆」移至空中。
「華為設備從生產到安裝,涉及到的材料和工藝,都會和我們這間實驗室產生聯繫。」在彭雪松的表述裏,看得到的施工工藝和看不到的防護處理,小到螺釘,大到外罩,都是實驗室的研發內容。這些走出實驗室的研發成果,也讓華為的設備擁有更強大的性能:比如石墨烯讓電池更耐熱,比如複合材料讓外罩更輕巧……
「星際之門」:精準從測試開始
剛剛啟用的團泊窪有7棟建築,藏著數十個實驗室。在和「材料結構與力學實驗室」相鄰的一棟建築裏,「麥克斯韋天線創新中心」藏身其中。
向採訪團隊開放的是「SG128球面近場測試系統」。「SG」是stargate的縮寫,得名於米高梅公司1994年的電影《星際之門》。在電影中,巨大奇特的圓環通過特定編碼與另外一個圓環聯通形成蟲洞,從而形成「星際之門」,可以進行超長距離且耗時極短的空間旅行。
「麥克斯韋天線創新中心」同樣藏著幾道「星際之門」,聯通的不是時空而是信號。華為每一款研發出的天線產品,都要通過這幾道「門」的測試,才能上市。
「SG128球面近場測試系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密閉正方體空間,內部六面被黑色的稜錐泡沫包圍。講解專家徐菲菲說,這些泡沫主要用於吸收電磁波,避免干擾。系統中央是一個直徑6.4米的圓弧,也就是「星際之門」。徐菲菲說,「星際之門」上一共均勻分布了128個高精度、超細化的寬帶接收振子,用於測試基站天線的各項性能。據介紹,華為「星際之門」轉台系統的移動精度可以達到0.1毫米,旋轉精度可以達到0.01毫米,目前是「業界最強」。
在「SG128」身邊,更為精密的「SG178」正在準備「新居」。為了滿足未來網絡演進關鍵技術研發,華為在擁有多個SG128測試系統的同時,於2016年投資建成業界首個SG178測試系統。徐菲菲說,該系統帶有178個探頭,圓弧直徑超過7米,基站天線測試精度提高1倍。這套系統,原本安置在位於松山湖的華為南方工廠,不久後將搬入團泊窪。
測試能力是產品疊代開發的保障,高效精準的測試能夠大大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徐菲菲說,從2015年開始,華為的基站天線產品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一,連續4年蟬聯榜首,而且始終保持著正增長。
華為松山湖歐洲小鎮風景迷人
在「數碼化轉型之路」展廳,華為展現了一系列現實案例,涉及機場、地鐵、電網、油氣、企業等各個應用場景。用數據驅動城市管理服務精細化、科學化、智能化,深圳走在全國前列,而紮根深圳的華為則成為數字深圳建設的生力軍。
出行更便利,電力更穩定
深圳近年來加大力度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華為也在通過雲、AI、大數據等技術,助力深圳構建數碼化底座。
智慧城市是怎樣的?華為的答案是更加智能、更有生命力、居民幸福感更強。在展廳中,華為講解專家黃天伊通過幾個已經在深圳落地的案例,向我們講述智慧城市給深圳人的生活帶來的改變:
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現在每年有400萬人不用再坐擺渡車。寶安機場一共有225個總機位,其中僅30%為連接廊橋的近機位。此前每架飛機的停靠位置由人工安排,協調1000架飛機需要4小時左右,華為通過算法將這一時間縮短到了10秒鐘。在考慮到晚點及高峰期情況下,近機位使用率提升了10%。同時,通過智能系統,節省了每架飛機配餐、轉運行李的等待時間,每年有400萬旅客省去了坐擺渡車的麻煩。
深圳的交通,從「車等燈」變為「燈等車」。通過與華為合作,深圳交警將人工智能和5G技術全面應用到交通執法、治堵、指揮等方面。以紅綠燈配時方案為例,華為參與打造的智能攝像頭可以快速識別100米以內的人流量和車流量,並讓紅綠燈配合作出秒數調整。車流量大時,秒數延長,車流量小時,秒數縮短,從而有效改善擁堵。據悉,目前深圳已有200多個交通路口完成了改造,未來幾年將提升至2000個。
電力供應更穩定。目前深圳電網10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總長已達5102公里,此前的變電塔和變電站內的巡檢都由人工完成,尤其是建在山上的變電塔,得耗費40-50分鐘才能攀爬上去。深圳供電局與華為共同研發了智能攝像頭,由搭載裝備的機械人上崗,將巡檢效率提升了270%,工作人員足不出戶就能「一日盡覽鵬城塔」。
目前,華為已聯合眾多生態夥伴助力深圳2300多家機構和企業數碼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涵蓋政府、金融、交通、製造、能源、教育、醫療等行業。數碼技術已經與深圳的經濟發展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
用技術創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塊手掌大小的黑色模塊,是華為研發的Atlas 300推理卡。搭載配套晶片後,可同時完成64路高清視頻的實時分析。展廳內還展示著從Atlas 300到900的一組大小各異的模塊,說明上寫著「全球最快AI訓練集群」。
「此前的公共區域攝像頭,需要將拍攝的視頻回傳到雲端再加以分析,而通過我們的模塊,可直接將計算能力下沉到攝像頭側,大大提高了效率」,講解專家說,華為這套解決方案具備鬆耦合性,即使用華為的軟件仍可搭配其他品牌的硬件。華為的這一系列Atlas全場景解決方案,致力於幫千行百業實現智能化轉型。
技術的創新只是手段,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是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龍崗是深圳各區中最先與華為建立深度合作關係的城區,也是全國智慧化城市建設進度最快、最知名的智慧城區之一。2018年,龍崗啟用「智慧城市大腦」,經過近幾年穩步推進,建成了一批提升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的智慧應用。
深圳市政府攜手華為建設的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在2019年底開始投入使用。目前中心已接入全市82套系統,匯集各部門100類業務數據,38萬多路視頻數據,構建了200多項城市生命體徵監測一級指標,是一個真正能看、能用、能思考、能聯動的智慧城市運行和指揮中樞。
深圳還將與華為攜手共建鵬城智能體,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將深圳智慧化水平推向更高階,把深圳建設成「數字中國」城市典範。
政企市場成未來增長重點
走出深圳,華為數碼化解決方案已經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城市和千行百業落地。數字經濟也讓華為看到了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1塊錢的數碼技術投入,可以帶來3塊錢的行業數碼化增長」,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去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約三分之一,但是對增長的貢獻達到三分之二,來自政府和企業的數碼化新需求正不斷湧現。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不久前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政企市場是未來業務發展的重要主引擎。」
華為目前有四大核心業務,分別是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以及雲與計算業務,這些都是實現數碼化轉型、擴大政企市場的主力軍。
2019年,華為在企業市場穩健增長,實現銷售收入89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6%。華為企業BG新任總裁彭中陽年初曾表示,未來企業業務至少能做到700億美元,這是一個廣闊的市場。
今年剛剛升格為BG的華為雲與計算業務還未公布收入成績單,但近幾年來,華為持續加大在雲相關領域的投入,面對萬億級的計算產業大市場,華為雲與計算業務未來的發展也頗讓人期待。
據悉,華為已成為253家世界500強企業數碼化轉型的夥伴,服務於全球超過100個國家的700餘座城市,300萬企業和開發者正基於華為雲進行雲端開發。
今年以來,華為高層在很多公開場合反覆強調「5機」協同,「5機」指的是聯接、雲、AI、計算和行業應用。2020年,隨著5G在全球完成規模部署,這五種技術、五大機會史無前例地匯聚到一起。
「聯接、計算、雲和AI技術就像100多年前的電力,而行業應用就像家用電器和工業電氣化。」郭平表示,「『5機』協同帶來的不僅僅是華為的機會,更是全行業的機會。我們發電,夥伴們做電氣化,共同擁抱全球數碼化變革帶來的新機會。」
圖片來源:華為官網
【記者手記】華為創新向2.0跨越
9月底,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2020中國企業500強榜單」,華為以8588億元的營收位列第11位。在另一項排名中,華為以年度研發支出1316.59億元拿下了全國第一,相當於第二到第五名的總和,也是唯一超過千億研發的中國公司。
為何能成全球通信行業的龍頭?華為的回答並不神秘。「華為的成功,沒有秘密,就是持續30年、上千億美元研發投入的結果,就是創新1.0給客戶帶來價值的自然回報」,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2019年總結說。
官方數據顯示,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2019年,華為從事研發的人員約9.6萬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49%。僅2019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1317億元人民幣,佔全年銷售收入15.3%。近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6000億元。截至2019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85000多件,其中90%以上是發明專利。華為在全球有60多個基礎技術實驗室,700多名數學博士、200多名物理和化學博士、六七千名基礎研究專家、6萬多名工程師。
任正非曾在2017年說,華為當前的創新,還處於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的工程層面,面向未來,華為感到迷茫,處於迷航中。他在2019年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說:「新技術的生命周期太短了,如果不進入基礎研究,就會落後於時代。」
面向未來,華為提出,創新將從基於客戶需求的技術和工程、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創新1.0時代,邁向基於願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的創新2.0時代。創新2.0的理念是「開放式創新、包容式發展」:一方面,華為成立戰略研究院,負責5年以上前沿技術的研究,通過每年3億美元投入大學,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等的創新研究,確保華為不迷失方向,不錯失機會;另一方面,以大學合作、技術投資為戰略舉措,採取「支持大學研究、自建實驗室、多路徑技術投資」等多種方式實現創新2.0。
今年以來,任正非親自出馬,帶領公司高管和專家頻頻造訪高校和研究機構,7月底,他用3天時間走訪復旦大學等華東知名高校,9月又來到中科院、北大和清華。在中科院的座談中他說,要針對新時期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新格局,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加強各個層面的科技交流,向基礎性科學技術前沿領域拓展。
「若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麼航行?」任正非說,我們需要創新,找到更多的機會點。
香港商報2020-10-30
香港商報2020-10-30
香港商報2020-10-30
香港商報2020-10-29